![]()
文/何竹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川十一部门联合推行的中小学春秋假制度,恰似一缕清风,吹皱了应试教育的池水,让教育回归“顺天致性”的古朴智慧。这项制度不仅是教育改革的破冰之举,更是在当代教育语境下对“教育本真”的深情呼唤,让我们得以在四季轮回中重新发现育人的真谛。
春秋假呼应自然节律,唤醒“天人合一”的教育基因。古人“立春则耕,立秋则收”的农耕智慧,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哲学。孔子“暮春咏而归”的典故,正是春假雏形的生动写照。今人推行春秋假,恰是让学子走出“格子间”,在“草长莺飞二月天”中感受“拂堤杨柳醉春烟”的生机,在“晴空一鹤排云上”里体悟“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这种“与天地参”的教育实践,远比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更能让孩童触摸到自然的脉搏,在“春种一粒粟”中懂得“秋收万颗子”的深意。
春秋假延续文化血脉,传承“弦歌不辍”的育人传统。从太学“春诵秋弦”的雅乐传统,到私塾“春假归农、秋假习礼”的古制,春秋假从来都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意,都需要在真实的春景秋光中才能体味。当孩子们在春假中参与“清明插柳”“中秋赏月”的民俗活动,在秋假里体验“晒秋”“赏菊”的乡土文化,便是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比任何形式的课堂说教都更深刻、更持久。
春秋假构建育人共同体,深化“校家社”的协同机制。古代“家塾-社学”的育人网络,讲究“学校以育才,家庭以养正,社会以广识”。今人推行春秋假,正是要重构这种“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学校可组织“春耕研学”“秋收实践”,家庭可开展“踏青赏春”“赏月话秋”,社区可提供“非遗工坊”“自然课堂”。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同模式,恰如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治学之道,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源头活水”。
站在教育本真的时代高度回望,四川春秋假制度绝非简单的“放假通知”,而是一场向传统致敬、向未来开路的教育革命。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炬;不是赛跑冲刺,而是四季耕耘。当孩子们在春天里追逐蝴蝶,在秋天里收集落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童年的快乐,更是对世界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让每个季节都成为成长的课堂,让每段假期都成为生命的礼赞。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愿这份春秋假制度,能如春风化雨,滋养出更多“胸中有丘壑,眼底有山河”的少年,让教育真正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在四季轮回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育人新篇。【责编:晓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