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晓衡
10月29日至11月2日,素有“欧亚消化内镜学术风向标”之称的俄罗斯国际消化内镜年度学术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医院院长于红刚教授率领学科专家团队再度参会。这不仅是于红刚教授第三次代表中国消化学界受邀亮相该国际顶级学术舞台,同时其团队成员中的青年医师万新月、黄旭等人也凭借内镜诊疗技术与创新成果,成为会场焦点。
![]()
10月29日的手术演示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万新月带来的高难度胃窦早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操作引发全场关注。此次手术演示的胃窦早癌病变直径达6厘米,横跨胃窦、胃角等关键解剖部位,属于临床公认的高难度手术类型——该部位黏膜层次复杂,剥离过程中极易出现出血与穿孔风险。
![]()
万新月医生进行ESD手术展示
手术演示过程中,万新月精准掌控内镜设备,清晰暴露黏膜下层结构,剥离与止血操作一气呵成,全程无并发症发生,展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消化道早癌微创治疗领域的成熟技术,俄罗斯消化内镜协会主席Fedorov Evgeny教授评价称,这是教科书级别的ESD操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医师的精湛技艺。
![]()
黄旭医生在大会上做《放大染色内镜使用》研究报告
11月1日的主旨报告环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青年医生的两项创新成果分享持续点燃会场热度。其中黄旭以《新型放大内镜的临床应用》为题,系统阐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消化道早癌筛查中的技术突破——通过放大染色内镜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联合应用,将胃早癌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0.2%以上,这一数据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其展示的典型病例与操作规范,为欧亚各国医疗机构提升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
万新月医生做《内镜下经胆囊管胆囊取石》研究报告
随后,万新月分享的《内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术:一种新的治疗路径》,针对无扩张胆总管结石这一国际临床难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自然腔道介入,无需切开胆总管即可清除结石,相比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T管留置等优势,术后患者1-2天即可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其展示的30余例成功病例数据引发俄罗斯、土库曼斯坦等国医师的密集提问,现场交流持续近一小时。
会议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红刚教授团队还重点展示了全球首创的消化内镜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内镜精灵”(ENDOANGEL)的最新成果。该系统可实时监测检查盲区,提升早癌检出率两倍以上,目前已在意大利、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44个国家及地区的1000多家医院落地应用,协助发现早癌及癌前病变超13万例。展台前,多国医师现场体验“内镜精灵”系统操作,对其高达95.3%的盲区识别准确率赞叹不已。
在互动交流环节,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谢马什科第一医科大学、土库曼斯坦国家医学中心等机构的医师纷纷围绕技术细节展开深度探讨,其中8家欧亚国家的医疗机构明确表达了选派医师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进修的意愿,并希望引进“内镜精灵”系统与微创取石技术。这一热烈反响,正是欧亚消化内镜领域从技术交流迈向战略协同的生动写照。
![]()
于红刚教授在大会上做结直肠ESD操作经验分享报告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一直秉持着“走出去 + 引进来”的学科发展战略。于红刚教授表示,诊疗技术的创新突破和青年医师的成长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次国际交流不仅展示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消化内镜高阶操作与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双重优势,更搭建了跨国医学合作的桥梁。依托本次会议达成的合作意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将在技术推广、人才交流等领域与欧亚各国深化协作,为后续国际医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莫斯科之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团队以手术演示、专题报告、技术展示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彰显了中国消化内镜领域的创新实力。从ESD技术的精准实施到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从单病种治疗突破到标准化方案输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正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医学成果走向世界,为全球消化健康治理持续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