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10月底,航空领域被一则重磅消息刷屏:安杜里尔公司的 YFQ-44A “狂怒” 无人机成功完成首飞 。
从启动研发到首飞,仅仅用了 556 天,这一速度创造了现代军用航空器的新纪录,堪称 “闪电研发”。
这让人不禁回想起二战时期的传奇P-51 “野马” 原型机仅用 120 天就紧急研发成功。
![]()
不过二者的诞生背景却有着本质区别。“野马” 的快速研发,是在二战的烽火中,为满足生死攸关的战时需求,将成熟技术迅速转化为战斗力。
而 “狂怒” 呢,则更多是被商业利益与军事订单驱动,在美国空军 CCA 项目那超 1000 架采购量的巨大诱惑下。
安杜里尔公司与通用原子(YFQ-42A 研发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 “样品冲刺” 赛跑,都想在 2026 财年的增量 1 阶段竞标中拔得头筹。
![]()
从设计角度仔细打量 “狂怒”,“赶工” 的痕迹实在太明显了。
它采用的是和 F-16 极为相似的常规气动布局,前三点单发单垂尾,机腹是普通进气道,这种设计完全是延续四代机的理念,和五代机强调的隐身气动优化相比,差了一大截。
虽说报道它的进气口采用前掠设计、起落架舱门为隐身梯形结构,这些局部改进确实有一定的隐身效果,但整体构型的雷达反射缺陷依然明显。
![]()
美国空军内部评估显示,“狂怒” 的 RCS(雷达反射截面)和 F-16 处于同一水平。
想象一下,未来空战中,F-35 这样的五代机本就依靠隐身优势来实现 “先敌发现、先敌攻击”,要是身边跟着一个 “雷达信号放大器” 般的 “狂怒”,那不是自找麻烦嘛。
非但不能增强战斗力,反而可能因为自身的暴露,迫使五代机改变战术,陷入被动。
![]()
性能短板与中美差距下的焦虑
作为 CCA 项目的核心候选机型,“狂怒” 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诸多性能短板,与美军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
从尺寸上看,“狂怒” 机长 6.1 米、翼展 5.2 米,最大起飞重量仅 2268 千克,这个体型在无人机里只能算 “小个子”。
受限于机体空间,它的机腹弹舱被进气道挤占,可怜巴巴的,只能挂载 2 枚 AIM-120 中距弹。
![]()
这火力打击能力,别说是和大型战机比了,就连一些轻型攻击无人机都比不上,在战场上,就像个 “小短腿”,跑不快也打不远。
再看看它承担的核心任务,更是 “压力山大”。
在情报侦察方面,现代战场的防空体系越来越严密,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而 “狂怒” 因为没有隐身设计,就像一个穿着显眼衣服的人在黑暗中行走。
![]()
很容易被敌方雷达发现,根本无法安全地穿透这张大网去获取情报。
虽然它机头新增的 Iris 红外搜索传感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环境感知能力,但在雷达暴露这个致命缺陷面前,简直就是 “小巫见大巫”,起不了太大作用。
电子对抗任务同样是 “狂怒” 的一大难题。它那 1.814 吨推力的 FJ44-4 发动机,就像一个小马拉大车,动力有限,只能支撑 0.95 马赫的最大速度。
![]()
而且,它有限的载荷空间里,根本放不下大功率干扰设备,在高强度电磁对抗中,就像一个没有武器的士兵,只能干着急,根本无法满足作战需求。
在火力打击上,“狂怒” 更是显得力不从心。AIM-120 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有效射程会大幅缩水,而未来空战讲究的是 “超视距决胜”,在远距离就解决战斗。
“狂怒” 的这点火力,很难适应这种趋势,就像拿着一把短枪去和别人的长枪对抗,明显处于劣势。
![]()
美军的两款 CCA 原型机,包括 “狂怒”,还停留在 “无人化四代机” 阶段,美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时间窗口的压缩让他们慌了神,不得不采取 “边研发边改进” 的策略。
CCA 项目规划了增量 2 阶段,还拉上了荷兰等国际伙伴,试图引入更先进技术来挽救局面。洛克希德・马丁的 “矢量” 无人机、诺斯罗普・格鲁曼的 “莲花项目” 也开始加入这场角逐 。
但这种策略就像在走钢丝,存在很大风险。增量 1 阶段计划采购 1000 余架,如果匆忙投入量产,未来一旦技术更新换代,这些无人机可能刚服役就落后了。
到时候重新调整生产线,那可就是巨大的成本浪费,真可谓是 “赔了夫人又折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