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并没有邀请刘邦,是项伯夜寻张良,为避免张良陷入战乱的险境,才促成的鸿门谈判。
另外一个扎心的现实是,刘邦除了接受项伯的邀请,并没有其他路可选。
刘邦入关后,派兵把守函谷关。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刘邦真想占据关中之地,他应该派得力干将以及重兵把守函谷关,但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究竟是哪位名将担任这个责任。
另外,项羽在汉元年十一月中,想要进入函谷关,结果发现刘邦封锁了函谷关,并听说刘邦已经平定关中,暴怒的项羽派英布攻破函谷关。
![]()
项羽到达戏地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中。
从函谷关到戏地直线距离153公里,古代行军的速度大约在30~40里,秦汉时期一里大约为415~550米左右。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尉缭子》
攻破函谷关之后,项羽如果按照正常行军速度,十到十五天甚至更短的时间便可以从函谷关赶到戏地,再按照这个时间来计算,英布攻打函谷关的时间则需要十天甚至更长时间。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率领的是四十万军,刘邦是十万军,虽然函谷关占据着地利优势,但是早已无法像战国那样能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上一个从函谷关到达戏地的是陈胜的部将周文,经过战乱函谷关的防御能力早已削弱。
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史记·陈涉世家》
![]()
从时间线以及刘邦十分想要占据关中的内心需求来反推,他必定会派重兵和得力大将把守。
当然有人会反驳,既然刘邦这么想要守住函谷关为何消极把守,其实并不是刘邦消极防御,他很可能并不知道函谷关防御能力大大减弱,他进入关中的路径不是函谷关,而是武关,所以他无法确切知道函谷关的实际情况。再说如果刘邦只是表面抵抗,那函谷关完全不可能抵挡项羽十几天!史料未记载守将姓名,不等于没有派得力干将,更不等于没有派重兵!
当函谷关失守的消息传到刘邦耳朵里的时候,刘邦有时间思考对策,他准备好的说辞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自认为自己的说辞非常合理!
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图,早已被自己的左司马曹无伤透露给了项羽!项伯夜寻张良跟刘邦对话时也并未提及曹无伤。
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就导致刘邦并不知道项羽对于自己的愤怒既来自于封锁函谷关,又来自他有在关中称王的野心。
信息差导致刘邦可能认为,他跟项羽之间的矛盾仅仅是封锁函谷关。
![]()
不知者无畏!当项伯建议刘邦去找项羽解释的时候,刘邦并没有过多思考,如果项伯把曹无伤的话告诉刘邦,反而会害激起刘邦更多的担忧,刘邦很可能不敢前往,或者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
刘邦前往鸿门谈判表达出来的诚意,反而令项羽认为刘邦充满诚意。
其实这是双向信息差的历史偶然。
刘邦不知道项羽已获知其“称王关中的意图”,项羽也不知道其实刘邦不知道 “自己的称王意图已被项羽知晓”,基于这个原因,刘邦才会理直气壮、情真意切地表演他的“忠诚”与“委屈”。
这种负负得正的效果,反而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当然会有人反驳,凭借“怀王之约”刘邦完全可以王关中,要知道,既然是怀王之约,就必须得到怀王的正式册封,而不是自封!不然合理性就存在疑问,很可能成为项羽攻击他的说辞,此刻的刘邦并不占理的!
在当时,参加鸿门谈判是刘邦唯一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