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动不动就“提前消费”“贷款买车”的时代里,谁会想到,有人借钱不是为了解燃眉之急,不是为了创业投资,甚至连一分钱都不动,全锁进柜子里,只为按时还本付息?
这个操作听起来像是赔本赚吆喝,但上海滩的传奇人物黄楚九靠这一招,硬是从街头小贩干到了亿万富翁,堪称中国近代信用商业的活教材。
黄楚九的玩法说白了就是一场“反常识”的投资,他年少时家道中落,摆药摊为生,很多人觉得没本钱就该多借、多用、赶紧翻本,但他反其道而行。
他不是不借,而是只借小额,而且借了就锁柜子里不动,等到期限一到,分文不差地还回去,你说亏不亏?当然亏,利息是实打实地掏出去的,但他图的根本不是眼前的利,而是背后那句“这个人靠得住”。
就像现在的信用卡额度一样,银行看你每月还款记录好,就愿意给你提额,黄楚九比这还早几十年就玩明白了,一次次按时还款,换来的是别人心里那句“他讲信用”,这句话才是他真正的资产。
黄楚九的“信用意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早年在上海城隍庙卖药时就摸清了门道,他不跟别人比谁嗓门大,也不玩什么套路促销,就凭一句实话一句良心话,把药卖出去。
做得久了,回头客越来越多,他发现一个规律:人们买药,不是因为你说得多漂亮,而是因为你说话靠谱。
于是他干脆把这套信任逻辑搬到更大的舞台,他跟一位富太太张氏借了300大洋,依旧是老套路,不花,锁柜子,到点全额奉还。
慢慢地,别人开始放大额给他借,最后他顺利拿到了3000大洋的启动资金,在上海法租界开了自己的中法大药房。
这3000大洋不是他运气好,而是他用一个个“讲信用”的细节换来的。
3000大洋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换到今天大概相当于几百万人民币,有了这笔钱,黄楚九的商业操作就开始加速。
他不光懂得做药,还懂得做品牌,他推出的“艾罗补脑汁”和后来的“龙虎人丹”,一个比一个火,甚至在与日本“仁丹”的商标官司中打赢了一场民族尊严仗。
但他没有止步于药品,1917年,他又跨界干起了娱乐业,创办了号称“远东第一游乐场”的“上海大世界”,那个地方后来成了无数上海人童年的记忆,也成了他商业帝国的一块招牌。
从药摊到娱乐,再到金融投资,黄楚九几乎把那个时代的黄金行业都做了一遍,有人说他是“百家经理”,但其实他只做了一件事:把信用变成了生产力。
有人说,做生意讲信用,谁不会说这话,但真到了要还钱的时候,能不能不找借口?能不能不赖账?能不能在别人都跑路的时候你还站着?
1921年,上海爆发金融风潮,资金链断裂成了商界的“瘟疫”,很多人选择拖欠、赖账、甚至直接跑路,但黄楚九咬牙坚持,哪怕赔钱也要按时还债,他知道,钱可以再挣,信用一旦崩了,就全完了。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死后家属接过了他的“信用遗产”,继续偿还他的全部债务,一分不少,那一刻,黄楚九虽然已经躺在棺材里,但他在人们心中的信用分,却又涨了一截。
黄楚九的故事放到今天,依旧像一记耳光打在“借钱买快乐”的时代脸上,他那一招“借钱不花,锁柜还利”,在快节奏的商业社会里几乎没人愿意尝试。
但他用几十年的坚持告诉我们,信用不是一个标签,而是能变现的资产,就像今天的个人信用评分系统、信用卡额度、企业融资评估,归根结底都绕不过一个词:你值不值得信任。
黄楚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用自己的方法打了个样,信用不靠包装,靠兑现;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他用“赔钱”赢得信任,用信任换来资金,用资金撑起事业,再用事业反哺信用,这套逻辑,直到今天都不过时,那些看起来“傻”的行为,有时候恰恰才是最聪明的投资。
黄楚九做了一辈子的“赔本买卖”,最后却成了最大的赢家,他不是不懂钱的价值,而是太懂信用的分量。
信用这事,说到底不是写在合同里,而是写在别人的心里。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