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王女士平时很注重体检,半年前单位体检时,乳腺超声提示她右侧乳房有一个1.2cm×0.8cm的结节,BI-RADS分类为4A类,医生建议进一步检查,但她觉得自己年轻,加上工作忙,就没放在心上。
直到最近洗澡时摸到结节变大,还伴有轻微疼痛,才赶紧来医院就诊。
追问家族史,王女士的母亲在55岁时查出乳腺癌,进行了手术和化疗,目前恢复良好;外婆在60岁时也因乳腺癌去世。
随即,进一步做乳腺钼靶和穿刺活检,结果显示乳腺结节为“导管原位癌”,即早期乳腺癌,未侵犯周围组织。
与患者沟通后,确定治疗方案为:进行微创乳腺结节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同时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BRCA1/2等乳腺癌易感基因,以便后续更精准地预防和监测。
术后3个月复查,王女士的乳腺超声未见异常,精神状态良好。
⚠️ 医生提醒:
王女士的情况属于家族聚集性乳腺癌,虽然不是所有乳腺癌都会遗传,但她母亲和外婆都有相关癌症病史,说明她携带癌症易感基因的概率比普通人高,患癌风险也相应增加。不过幸运的是,她的癌症处于早期,及时治疗后治愈率很高,不用过度恐慌。
很多人听到“癌症”两个字就心生恐惧,认为一旦患上便是命中注定、无法避免。
尤其是当家族中有人患癌时,不少人会担心:“我会不会也得癌症?”“癌症是不是会遗传?”“父母得了癌症,孩子是不是一定逃不掉?”
01
癌症是“基因注定”的吗?
很多人觉得“癌症遗传就是基因注定,躲也躲不掉”,其实这是误解。
癌症的发生是“基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不是全部。
01
癌症遗传分两种
(1)家族聚集性癌症:
不是直接遗传基因,而是一家人生活习惯相似,比如都爱吃高油高盐、都吸烟喝酒、都缺乏运动;或者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比如长期接触污染、辐射等,导致一家人中多人患癌。这种情况最常见,占癌症家族史的70%-80%。
比如一家人都爱吃腌制食品,长期摄入亚硝酸盐,可能导致多人患胃癌;一家人都吸烟,可能导致多人患肺癌。
这种“聚集”不是因为基因,而是因为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环境。
(2)遗传性癌症
是因为家族中存在“致癌基因”,比如BRCA1/2基因、APC基因等,这种基因会从父母传给子女,导致子女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
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只占癌症家族史的5%-10%,而且就算携带致癌基因,也不是一定会得癌,只是风险更高。
比如BRCA1基因携带者,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为70%,患卵巢癌的风险约为40%,但仍有30%的人不会患癌;男性携带该基因,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也会升高,但同样不是必然。
02
遗传风险≠一定会得癌,环境因素更关键
就算父母患癌,子女有遗传风险,也不代表“一定会得癌”。
因为癌症的发生,需要“致癌基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果能避开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就能大大降低患癌风险。
临床数据显示,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只要做好预防,最终患癌的比例不到30%。所以“遗传风险”不是“注定得癌”,关键在于怎么预防。
02
不是所有癌症都有遗传倾向,但这5种癌遗传风险更高
01
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遗传倾向相对明显。如果妈妈在50岁前患乳腺癌,或者有两个以上直系亲属患乳腺癌、卵巢癌,女儿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
这是因为部分乳腺癌与“BRCA1/2基因”突变有关,这种基因会从母亲传给女儿,也会从父亲传给女儿(父亲携带基因,传给女儿的概率约为50%)。
子女预防建议:
1)筛查时间:
女性从35岁开始,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检查;
40岁后,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钼靶检查;
如果携带BRCA1/2基因突变,从25岁开始筛查。
2)生活习惯:
少穿紧身内衣,避免长期熬夜;
少吃高糖、高脂食物,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
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如某些避孕药、保健品等。
![]()
02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遗传倾向也很明显,如果父母在50岁前患结直肠癌,或者有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一种遗传病,会导致肠道长很多息肉,容易癌变),子女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倍。
部分结直肠癌与“APC基因”“MLH1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会导致肠道容易长息肉,息肉如果不及时切除,10-15年后可能发展成癌症。
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从青少年时期肠道就会长息肉,如果不治疗,几乎100%会在40岁前发展成结直肠癌。
子女预防建议:
1)筛查时间:
从40岁开始,每5年做1次肠镜检查;
如果父母在50岁前患癌,子女筛查时间提前到30-35岁,每3-5年做1次肠镜。
2)生活习惯:
多吃全谷物、新鲜蔬菜(每天300-500克),少吃红肉(猪、牛、羊肉)和加工肉(香肠、培根);
每天喝够1500-2000毫升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03
肺癌
肺癌虽然与吸烟关系最密切,但也有遗传倾向。如果父母长期吸烟并患肺癌,子女患肺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1.5倍;如果父母不吸烟却患肺癌,或者有两个以上直系亲属患肺癌,子女风险会更高。
这是因为部分人天生携带“肺癌易感基因”(比如EGFR基因、KRAS基因),这种基因会让他们对烟草中的致癌物更敏感,就算自己不吸烟,长期接触二手烟,也比普通人更容易患肺癌。
子女预防建议:
1)筛查时间:
从40岁开始,每年做1次低剂量胸部CT检查;
如果父母在60岁前患肺癌,子女筛查时间提前到35岁。
2)生活习惯:
绝对不吸烟,避免接触二手烟、三手烟(衣服、家具上残留的烟草有害物质);
避免长期接触油烟(做饭时开油烟机,做完后继续开5-10分钟)、粉尘、化学物质(如石棉、苯)。
04
胃癌
如果父母患胃癌,尤其是在50岁前患癌,或者有直系亲属患胃癌、胃溃疡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子女患胃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
部分胃癌与“CDH1基因”突变有关,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胃黏膜容易受损,增加胃癌风险;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家庭聚集性”,一家人共用餐具,容易互相传染幽门螺杆菌,而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重要原因。
子女预防建议:
1)筛查时间:
从40岁开始,每2-3年做1次胃镜检查;
如果父母患胃癌,子女筛查时间提前到35岁,每1-2年做1次胃镜。
2)生活习惯:
少吃腌制食品,如咸菜、咸鱼等,少吃熏制食品,如腊肉、熏肠等;
避免吃太烫的食物,温度不超过65℃;
家里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传染幽门螺杆菌;
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05
肝癌
肝癌的遗传倾向主要与“乙肝病毒”有关。
如果父母患有乙肝,并且因为乙肝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子女患肝癌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5-10倍。
这不是因为“基因遗传”,而是因为乙肝病毒会通过母婴传播(母亲传给孩子)或父婴传播(父亲传给孩子),子女感染乙肝后,如果不及时治疗,长期发展可能会变成肝癌。
子女预防建议:
1)筛查时间:
从30岁开始,每半年做1次腹部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查;
如果已经感染乙肝,从25岁开始筛查;
2)生活习惯:
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必要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避免饮酒,尤其是白酒,酒精会加重肝脏损伤;
少吃霉变食物,如发霉的花生、玉米,含有黄曲霉素,会致肝癌;
如果感染乙肝,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控制乙肝病情。
癌症并非完全由基因注定,我们不能被“癌症是基因注定的,躲也躲不掉”这样的观点所束缚。
虽然父母若患某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但通过了解癌症的遗传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全有能力降低患癌风险,为自己赢得更多生命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