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已成绝地。
乌军残部被压缩在季米特洛夫煤矿的地下坑道中,地面阵地几乎尽失,补给线彻底断绝,连直升机突袭都被俄军无人机全歼于落地瞬间。
11名特种兵无一生还,数个主力旅困守60平方公里包围圈,既无援军,也无撤退命令。
大家好呀,小汉今天这篇国际观察就跟大家一起聊聊这场仗。
![]()
困兽犹斗
2025年11月初,顿巴斯的冬天来得格外冷。在红军城(乌克兰称波克罗夫斯克)这片焦土之上,战火从未停歇。
从10月下旬开始,俄军逐步收紧对红军城的包围圈。
他们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用小股部队渗透、切断补给线、控制交通枢纽的方式,一点点压缩乌军的活动空间。
![]()
到了10月31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红军城方向的乌军已被基本合围,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区域陷入孤立状态。
通往外界的两条主干道被俄军火力封锁,无人机日夜巡逻,任何试图运输物资的车队都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
乌军的情况越来越糟。士兵们面临弹药短缺、食物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的局面。
有被俘乌军士兵在视频中坦言:“子弹打光了,伤员躺在地上没人管,渴了只能喝污水。”
这不是宣传,而是前线真实写照。更致命的是,指挥系统开始脱节,部分部队失去联系,撤退命令迟迟不下。
![]()
就在这种背景下,一场注定失败的行动悄然展开。
10月31日晚,一架美制“黑鹰”直升机低空飞行,将11名乌克兰特种部队成员投放到红军城西北郊区的一片林地。
他们的任务是深入敌后,打通一条通道,或许是为了接应被困的重要人员,也可能是想为后续反攻创造突破口。
![]()
然而,行动从一开始就暴露了。俄军早已通过情报掌握动向,在着陆点周围布下FPV无人机伏击网。
短短几个小时内,这11人全部阵亡。
有的死于田野奔逃途中,有的躲在建筑内被无人机钻窗击毙。无人生还,也没有俘虏的消息传出。
![]()
这次行动不仅没能打破僵局,反而成了压垮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方媒体后来分析认为,这根本不是一次战术突袭,而是一次绝望中的赌博——明知前方是死路,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
![]()
命运十字路口
进入11月,战场形势进一步恶化。
尽管泽连斯基仍在公开讲话中强调“打击占领军取得成效”,并点名表扬第79空降旅、第55炮兵旅等多支部队,但这些表扬更像是为了稳住国内情绪。
真正的情况是,红军城的防御体系正在瓦解。
![]()
据多方信源确认,截至11月4日,俄军已控制红军城大部分城区,包括机场、火车站和多个关键路口。
乌军残部退守至市中心少数几栋建筑和工业区,部分兵力甚至被迫转入地下设施避难。
更有消息称,季米特洛夫煤矿内的地道网络已成为数千名乌军最后的藏身之所。
![]()
虽然有说法称矿区内储备充足,能支撑长期抵抗,但从实际作战能力来看,这些部队已丧失机动性和反击力量,更像是被困的困兽。
更令人震惊的是,乌军高层似乎仍未下达正式撤退命令。
乌克兰前国防部副部长维塔利·德涅加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呼吁:“我们实际上已经几乎失去了红军城,继续守卫季米特洛夫毫无意义。”
![]()
他警告,如果再不撤军,将导致数个主力旅彻底覆灭,“不只是失去士兵,更是失去整个战斗骨干”。
这不是孤例。早在几天前,军事专家奥列格·斯塔里科夫就指出,乌军仍有能力组织有序撤离,但指挥部始终犹豫不决。
这种“宁可牺牲也不承认失利”的心态,让前线士兵付出了惨重代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乌军军官表示:“我们不是不想走,是没有命令。上面怕担责任,我们就只能在这等死。”
![]()
与此同时,俄军并未放缓攻势。
他们在北线巩固13号检查站,准备沿森林带进攻格里希诺;东线则持续推进,占领莫斯科村核心地带,并在米尔诺拉德站稳脚跟。
每一寸土地的易手,都伴随着数百人的伤亡。过去24小时内,仅新帕夫利夫卡至红军城一线,乌军就损失超过550人。
![]()
战略失衡
红军城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交通枢纽。
它连接着库皮扬斯克与顿涅茨克腹地,掌控此地意味着掌握了东线后勤命脉。一旦失守,乌军在整个东部战区的防线都将面临崩盘风险。
美国智库外交政策研究所直言,这相当于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输不起。
![]()
但现实是,乌军在此地的兵力严重不足。
根据英国《独立报》报道,当地乌军守备力量不到6000人,而对面俄军集结了约4万人,配备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空中支援强度达到每月数千枚航空炸弹。
双方兵力对比接近8比1,火力差距更为悬殊。
![]()
更要命的是,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依然受限。
尽管泽连斯基本人多次请求美国提供战斧导弹,但特朗普政府并不同意援助。因为美军自身库存也不宽裕,2026年预算只计划采购57枚。
而俄军则不断调整战术,他们不再依赖大规模冲锋,而是将部队拆分为2至3人的突击小组,在无人机引导下进行精准渗透。
![]()
这种方式极大降低了伤亡率,同时持续消耗乌军防线漏洞。
由于人力紧张,乌军无法做到全线布防,往往一处被突破,整条战线就会动摇。
在这种不对称对抗下,所谓的“反攻”早已名存实亡。
![]()
乌军所谓的局部胜利,比如夺回沃尔内村或在伊万诺夫卡一线推进一公里,更多是因为俄军不同集团军之间协调不力所致。
一旦俄方统一指挥、集中兵力,这些微弱进展很快就会被抹平。
更讽刺的是,当乌军还在为守住几平方公里土地拼尽全力时,国际舆论已经开始讨论“战后安排”。
![]()
俄罗斯方面频频释放信号,愿意临时停火,允许记者进入包围圈采访。
而乌克兰却禁止本国及外国记者前往前线区域。俄方指责这是为了掩盖真实战况,避免引发恐慌。
无论动机如何,这一举动本身就说明:基辅方面清楚,一旦真相曝光,民心可能瞬间崩溃。
![]()
大势已去
到了11月5日,局势愈发清晰。多家外媒综合评估认为,红军城事实上已经陷落。
尽管乌克兰官方仍否认“完全失守”,但从军事角度看,该城已不具备战略功能。
铁路中断、公路被毁、补给断绝,剩余乌军既无法有效作战,也无法安全撤离。
![]()
俄罗斯媒体甚至发布了所谓“解放红军城”的全景视频,画面显示俄军已控制部分街道核心地段。
结合多方情报来看,乌军已丧失对该市的有效控制权。
此时,曾经被视为精锐的第79空降旅、第25空突旅、第155机械旅等部队,正被困在越来越小的口袋中。他们要么选择投降,要么等待最终清剿。
![]()
而乌军第一亚速军已明确拒绝增援该方向,理由是“无谓牺牲”。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改变结局。
前防长德涅加的话再次响起:“坚持毫无意义。”这不是懦弱,而是基于现实的判断。
战争不是靠口号打赢的,也不是靠牺牲就能换回胜利的。当战略主动权彻底丢失,当兵力、火力、后勤全面落后,继续死守只会带来更大灾难。
![]()
有些人总以为,只要不签停战协议、不宣布投降,就不算输。
可战场上从来不讲形式主义,一座城市丢了就是丢了,一支军队被打散就是被打散。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在钢铁与火药面前不堪一击。
这场围绕红军城的战斗,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面子”与“里子”的较量。
![]()
乌方高层宁愿让士兵在废墟中耗尽最后一颗子弹,也不愿承认战略失败。
而俄方则用最原始但也最有效的围困战术,一步步蚕食对手的生命力。
最终的结果不会因谁喊得大声而改变,历史只会记录谁占据了土地,谁控制了交通线,谁决定了战场节奏。
![]()
至于那些跳伞突入火海的特种兵,那些在地道中等待命运裁决的士兵,他们的勇气值得尊敬,但他们的牺牲无法改变大局。
战争打到这个阶段,胜负早已分明。拒不接受现实,只会让更多人沦为无谓的陪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