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7万俄军,带着重炮和空中支援,压向一个只剩两万多乌军守卫的城市时,这不叫战斗,这叫“清场”。
这个倒霉的城市,就是波克罗夫斯克。
现在,乌军在城里的全部指望,都系在一条仅有15公里宽的通道上。这条路,没人叫它“补给线”,前线的士兵都管它叫——“死亡走廊”。
这背后,是一个真实到残酷的困局。
![]()
为什么是波克罗夫斯克?这不只是个城市
我们摊开地图看,波克罗夫斯克这个地方,太关键了。
它不是什么边境重镇,也不是什么工业中心,但它偏偏是连接乌克兰中部和整个乌东战区的“大动脉”。说白了,基辅送来的弹药、兵员、燃料,想进顿巴斯前线,多半得从这儿过。
这里就是乌军在整个顿巴斯地区的“咽喉”。
过去两年,俄军打得很“笨”,在巴赫穆特那种地方搞“绞肉机”,拿人命换废墟。但从2024年底到2025年,尤其是拿下阿夫杰耶夫卡之后,俄军的打法变了。
他们变聪明了,也变狠了。
![]()
从今年十月底开始,俄军的调动就没停过。东线部队总量突破17万,这个数字什么概念?这不是一个师、一个军,这是一个集团军群的规模。
而且,这17万人没分散,几乎全压在了波克罗夫斯克这一个点上。
这仗怎么打?乌军这边,能调动的机动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两万出头。
八比一的兵力差。
更要命的是,俄军这次不跟你玩“正面突破”。他们打得极其“规矩”,或者说“阴险”。主力部队在外围用重炮覆盖,然后派出大量的小股侦察组、渗透部队,像水银一样,从你防线的缝隙里往里钻。
![]()
很多乌军战壕里的士兵,是凌晨被“摸掉”的。
有个前线的英美记者发了条推文,话说得很白:“他们(乌军)根本没看到俄军主力,前哨阵地就没声音了。”
俄军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他们不是非要拿下波克罗夫斯克这座城市,他们是要打断这个“交通枢纽”。
这就好比下棋,我不吃你的“车”,我直接堵死你“车”能走的所有路。
这场仗,从头到尾,打的不是兵和兵,是炮弹在打公路,是无人机在打补给车。
十五公里的“筛子”:欢迎来到死亡走廊
现在我们来说说那条15公里的“死亡走廊”。
这个词不是媒体的比喻,这是乌军内部公认的现实。当俄军的炮火能覆盖这条通道的每一寸土地时,它就从“补给线”变成了“射击场”。
一位刚从前线轮换下来的乌军司机说:“我们现在每次运输,都像是在抽签。一车油料送进去,能剩一半,我们就得感谢上帝了。”
![]()
俄军用什么来封锁这条路?两样东西,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无人机和火炮。
尤其是那种廉价的,但数量管够的“柳叶刀”巡飞弹。这玩意现在被乌军叫作“带脑子的地雷”。
它就悬停在那条走廊的上空,你一发动汽车,发动机热源被锁定;你一开车,它一转头,就奔着你来了。
这导致什么?这条15公里的路,重型装备根本过不去。装甲车?坦克?开出来就是活靶子。
乌军现在往波克罗夫斯克送一箱子弹,都得靠士兵背着,趁着夜色,在弹坑和废墟里“偷渡”。
这还不是最狠的。
俄军玩得最绝的一招,叫“假开口”战术。
他们会故意在某个时间段,停止对某一段路的炮击,给你留出几个小时的“安全窗口”。你以为能抓紧时间抢运伤员和补给?
等你钻进了这个“安全走廊”,几分钟后,四面八方的火箭炮和迫击炮就开始覆盖。
![]()
有幸存者描述:“那不是通道,那是活埋坑。他们故意留着口子,就是为了把我们成群地埋掉。”
所以,现在波克罗夫斯克城里的乌军是个什么状态?
伤员送不出去,弹药送不进来。前线士兵几乎全靠固定人员在硬撑,后备队?根本上不来。
这座城市,在战略上,已经被掐住了半口气。
“灰色地带”:靠肉搏撑着的48小时
波克罗夫斯克这个名字,现在已经很少被前线官兵提起了。他们管这里叫“灰色地带”。
什么叫灰色地带?
意思就是,白天这栋楼是你的,晚上就不一定了;昨天这条街是乌军的,今天可能就插上了俄军的旗子。
![]()
没有绝对的控制权,没有稳定的战线。
俄军渗透部队进来后,战斗方式已经退化到了最原始的状态:巷战,肉搏。
俄方媒体放出过一段:一支五人小队,穿越被炸烂的居民楼废墟,连开三枪(两枪打锁,一枪警告),就夺下了一栋楼。没有大规模爆炸,没有坦克推进,就靠步兵挨家挨户地“清”。
这才是真正的“绞肉机”。
反观乌军,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怎么守?
没有战壕,没有缓冲。身后是“死亡走廊”,没退路;身前是被炸成瓦砾的楼房,中间夹着几十个兄弟,只能靠意志力顶着。
士兵不是机器人。
![]()
但根据《基辅邮报》的现场采访,城里很多乌军部队,一撑就是48小时不闭眼。
“我们不是不想撤,”一名中士说,“我们根本不知道还能撤去哪里。”
当一座城市被围,最先崩溃的不是防线,是人的理智。
更棘手的是后勤。无人机倒是能飞进来,但一次能带多少?几公斤的弹药?几包医疗纱布?杯水车薪。
运输车进不来,只能靠人背。有士兵一次往返三趟,每次背30公斤的弹药和食物,全凭一双腿。
在这种节奏下,俄军根本不急着总攻。他们打的不是“歼灭战”,他们是在“耗”,耗光乌军的最后一滴血,最后一个罐头,最后一颗子弹。
![]()
俄军每推进50米,就立刻扎稳脚跟,挖设阵地。白天是巡飞弹在天上盯着你,晚上是渗透小队来“拧掉”你的哨兵。
乌军敢反击吗?你一开火,就暴露了火力点。下一轮,就是铺天盖地的炮火。
这种窒息感,让波克罗夫斯克成了一个“慢煮锅”,城里的守军就是锅里的青蛙。
动脉断裂:压垮东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波克罗夫斯克的局势,已经不在于这座城市本身了。
它就像一条锁链上的最后一个扣子。
这个扣子一旦掉下去,乌军在整个顿巴斯东部战线,将全线崩溃。
为什么?
我们再看一眼地图。波克罗夫斯克一旦失守,俄军的兵锋将再无阻碍,后方的库皮扬斯克、克拉马托斯克、斯拉维扬斯克——这“顿巴斯铁三角”——将全部暴露在俄军的火力平原上。
乌军将失去最后一块可以组织大规模防御的战略纵深。
![]()
俄军的战略意图已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了:
他们不再是“试探式进攻”,而是“战略级压制”。
他们就是要用17万人的绝对优势兵力,把乌军在东线的“交通脊梁”彻底打断。
这和2024年的巴赫穆特战役完全不同。巴赫穆特是“磨盘”,双方都在往里填人。而波克罗夫斯克,是“闸刀”,俄军要“斩首”的是乌军的整个后勤体系。
所以,现在真正的问题,已经不是乌军能不能“守住”波克罗夫斯克了。
而是,当那条15公里宽的“死亡走廊”被彻底掐断时,城里那两万多乌军,能有多少人活着走出来?
![]()
从外媒的态势图上看,俄军包围圈的两侧,已经合拢了超过70%,只剩下中间那段被炮火“犁”了无数遍的通道。
一位乌军营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得非常干脆:“我们不怕输,我们怕的是走不出去。”
走不出去,就意味着这几千、上万的精锐部队(其中很多是久经战阵的老兵),只能原地抵抗,直到弹尽粮绝,最后成建制地被俘或被歼灭。
这才是俄军想要的最终结果。他们要的不是一座空城,他们要的是一次能彻底打垮乌军士气的“围歼”。
这背后,是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全面启动。他们的人力、弹药、无人机生产,已经适应了这场长期消耗战。而乌克兰这边,兵员枯竭,西方援助“挤牙膏”,全靠一口气吊着。
![]()
现在,波克罗夫斯克就是这口气的“气门芯”。
那条“死亡走廊”,就像一根吊着整个东部战线性命的细线。现在,它还在,但已经被17万大军的重量,磨得发光、发烫,随时可能崩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