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沿着黄河遇见海丨沿黄向海启新程 东营黄河新答卷这样书写

0
分享至

编者按: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党委网信办协办,齐鲁网·闪电新闻承办的2025“沿着黄河遇见海”网络主题活动于11月3日正式启动。来自中央重点网络新闻媒体、山东省主要网络新闻媒体的记者走进泰安、德州、淄博,在走读中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见证齐鲁大地的发展脉动,展现山东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生动探索。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6日讯当黄河裹挟着万里泥沙奔流入海,在东营孕育出独特的三角洲地貌,这座黄河尾闾城市便与“母亲河”的命运紧密相连。透过生态湿地的生机盎然、产业园区的创新脉动与文化舞台的精彩纷呈,一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始终以守护黄河安澜为己任,在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的实践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产业升级:多元协同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从“石油经济”到“多元生态经济”,东营的产业转型始终紧扣绿色低碳发展主线,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中找到平衡支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看传统产业升级。化工产业作为东营的支柱产业,正经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深刻变革。垦利石化作为碳四产业链链主企业,锚定“高端化、绿色化”目标,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链高效协同——10万吨/年丁二烯装置技改项目投产后,不仅提升了高纯MTBE等基础化工品的产量与品质,更构建起“芳烃—苯乙烯—AAS”等10余条特色产业链,高端精细化学品占比持续提升。与此同时,企业探索“石脑油—电烯氢(绿电供能)”低碳生产模式,与高校共建绿色电氢重点实验室,将绿电应用于炼化流程,为传统化工转型树立了标杆。

看新兴产业培育。在高端制造领域,山东胜通光学材料的光学级聚酯基膜打破技术壁垒,凭借高精度热收缩率控制技术领跑国内市场;山东合益气体的国产核用富集硼酸成功供应“华龙一号”机组,实现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彰显了东营制造业的创新实力。




与此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崛起为东营发展注入新动能,形成全域布局、多点开花的态势。在垦利海域,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的2600座光伏平台构成钢铁矩阵,年内全容量并网后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134万吨。而宁德时代全球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的落地,更让东营跻身新能源产业高地——一期40GWh锂电池智造基地投产后,将带动形成千亿级锂电全产业链,预计吸引超千名高端人才流入。支撑这一布局的是东营雄厚的绿色能源基础: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842.54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占全省六分之一,津辉储能电站等项目年消纳新能源电量5亿千瓦时,为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修复:守护河海交汇的生命绿洲

“黄河宁,天下平。”东营深知,生态是黄河流域发展的根本,唯有守护好这片河口湿地,才能筑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多年来,东营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让黄河口从“脆弱之地”变身“鸟类天堂”。



水资源调控是湿地保护的关键抓手。东营投资6500万元升级改造引黄闸口,将自然保护区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同时疏通241公里水系,让湿地补水时间从9天缩短至4天。近三年,生态补水量累计突破4.8亿立方米,汩汩黄河水浸润着广袤湿地,让退化区域逐步恢复生机。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摇曳、水波粼粼,成为黄河流域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改善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上。建区之初仅有187种的鸟类,如今已增至374种,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迁徙越冬,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2024-2025年度,296只丹顶鹤在此越冬,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33巢,黑嘴鸥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这些灵动的生命成为生态保护的“活名片”。水环境质量的持续优化更显成效,黄河(东营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丁字路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二类标准,清水绿岸的美景已然呈现。


从“被动修复”到“主动保护”,东营正构建长效保护机制。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稳步推进,将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宣传推广入选全国优秀案例,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黄河口,河海相拥、万物共生,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生态修复的典范。

依托丰富的生态产品和成熟的生态产业,东营推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安全协同并进。如今,在盐碱地上种出的“金穗子”,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撑。东营以“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为核心,构建起完善的品牌矩阵,黄河口大米、大闸蟹、滩羊等特产享誉全国。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周边,17万亩海参、9万亩大闸蟹养殖基地与百万只滩羊产业园形成规模效应,半球小麦粉、景明虾皮等6个产品入选“好品山东”目录。通过“农超对接”“电商赋能”等模式,这些带着黄河印记的农产品走出东营,既鼓起了农户腰包,更让盐碱地特色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文化传承:激活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河不仅孕育了东营的自然生态,更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东营以“沿着黄河遇见海”品牌为纽带,深挖黄河文化内涵,让传统与现代交融,让文化与生态共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沿着黄河遇见海”已成为东营最鲜明的文化标识。从黄河口国际观鸟季的万鸟翔集,到河海音乐节的激情唱响,再到“绿皮火车·慢游东营”的温情之旅,系列活动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黄河文化魅力。今年1-10月,全市重点监测游览区接待游客超1134万人次,营收增长16.7%,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持续释放。杨庙·黄河里乡村微度假、利津老街长巷文化街等项目的建成,更让文化体验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了“可感可及”。


黄河口的“土特产”里藏着最鲜活的文化密码。东营以“黄河口优品”为载体,将黄河口大米、广饶肴驴肉、史口烧鸡等特色产品打造成文化符号,通过礼盒包装、电商推广等方式,让美食成为传递黄河文化的纽带。依托农业农村部专业机构,东营深挖盐碱地农产品的营养优势,讲好“一粒米、一只蟹”的品牌故事,让黄河文化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缩影。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表达。东营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电视剧《迎风的青春》《法医秦明》在此取景,带动消费超1亿元;“黄河口农品”数字藏品全网首发,以新媒体形式激活传统文化;黄河流域(东营)生态保护成果交流会等活动的举办,让黄河文化成为连接流域城市的精神纽带。从非遗传承到数字创新,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舞台,黄河文化在东营不断焕发新活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精神共识。


河海交响处,潮起风正劲。东营用产业转型的实绩、生态修复的成效、文化传承的活力,书写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合格答卷。未来,这座黄河入海口城市将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黄河之水在东营滋养出更丰硕的发展成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张晔 陈海涛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闪电新闻 incentive-icons
闪电新闻
山东广播电视台资讯首发平台
273871文章数 2368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