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万家灯火。近年来,曲靖市宣威市着眼促进农村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和农村脱贫人口就近就业,以党建引领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招“小商”,建“小厂”,推动提质扩容增量,让群众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截至目前,宣威市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21个,帮助3000余名返乡群众再就业、再创业,带动1.6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县内就业达20.26万人,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35.56%,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
刺梨茶加工车间。
高位统筹强引领,政策赋能培“沃土”
宣威市以“一把手”工程推动资源集聚,让“小商”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成立工作专班,创新采用“集中会商研判+现场办公解题”工作模式,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同时,发挥基层治理优势,明确各乡镇(街道)“一把手”主责,基层党组织靠前发力,精准定位产业配套不足、要素保障薄弱等关键卡点,因地制宜搭平台、出政策、优服务,切实提升返乡创业者和中小微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针对“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扩大生产难、物流成本高、拓展市场难等问题,探索实施厂房车间改造、设备购置、市场拓展等9项本土帮扶措施,以政策引企业、撬产业、带就业,推动一批“小作坊”升级为“大车间”。2025年,向46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兑现各类补贴895.99万元,推动42个车间扩容升级、45个车间落地新建,新增带动就业5083人,真正让企业享优惠、群众得实惠。
聚焦创业人员资金少、融资贵、贷款审批周期长等困难,研究制定“资金+政策+服务”组合式帮扶方案,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就业奖补资金等政策资源,集中力量破解资金瓶颈。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出“家门口务工车间贷”“云岭创业助力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实行多部门联合上门服务,为符合条件的车间提供贷款贴息。2025年以来,发放创业贷款2.3亿元,扶持1047人创业,有效缓解创业初期资金压力。
![]()
村前小工厂。
盘活资源巧布局,因地制宜造“金窝”
走进宣威市乐丰乡马铃薯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与案板的“哒哒”声交织成曲。50多名群众正认真地给马铃薯削皮、切块,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一筐筐半成品整齐摆放,等待运往中心工厂。
宣威市立足本地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以“盘活闲置资产+对接特色产业”双轮驱动,有效盘活13.3万平方米闲置资产,科学布局“车间落点”,让“旧空间”变身“新车间”,“土特产”串联“就业链”。
乐丰乡是宣威市马铃薯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约12.5万吨。宣威市精准引进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马铃薯、南瓜深加工产业,创新推广“厂房式集中加工+居家式村口小车间”分散作业模式,在集镇高标准建成1个中心工厂,同步辐射周边14个村,巧妙利用闲置校舍、仓库、活动场所等,科学布局18个小型加工点,日均吸引1400余名村民在“村口”上班挣钱,将产地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链优势。
宣威市还推动资源与需求“精准匹配”,建立“闲置资源资产—企业生产意愿—劳动力就业需求”三张清单,以“共享模式”拓展就业场景,推动供需高效对接。
今年2月份,占地4000平米的圆通“云仓+供应链”产业园正式落地宣威。依托宣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云仓”产业园创新采用“大物流+务工车间”模式,与20余家企业、170余名合作商建立稳定供需关系,日均处理订单2万单、输出番茄等农产品150余吨,有效助推高原绿色农产品走出宣威、融入全国大市场;同步提供产业种植、直播带货、订单管理等岗位1000余个,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共享”增收,实现“农产品出山”与“就业岗位进村”双向共赢。
同时,宣威市注重激活“亲情招商”“共享招商”潜力,依托在外乡贤引荐项目,2025年以来先后引进17家企业。在外乡贤牵线引荐的母婴用品加工车间,仅用20天建成落地,吸纳50人就业,招商“家速度”效能充分显现。
![]()
暖心托管小课堂。
精准服务暖民心,护航就业助“家圆”
就业不仅要“有岗位”,更要“稳得住、干得好、能增收”。宣威市以稳就业、增渠道、强服务、促增收为主线,把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务精准送到田间地头、车间一线,让群众就业更加方便、增收更有保障。
今年以来,宣威市实施纺织、糕点加工、果蔬包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急需工种技能提升专项行动,把培训课堂搬到车间一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828人次,宣威“云腿秘匠”入选省级劳务品牌,“滇味宣厨”“宣威饼师”入选曲靖市级劳务品牌。
此外,宣威市还着力构建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市级零工市场2个,乡镇零工驿站和村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40个,搭建“宣威就业”智慧服务平台,以企业“按需点单”、平台“精准派单”、务工人员“积极接单”的方式提供精准服务,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通就业创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每天早上8点,复兴街道零工驿站的电子大屏上,车间的招工信息不停滚动推送,附近居民查看招工信息后,可以到旁边的大厅内了解具体内容,并乘专线公交直达车间。57岁的张大叔感慨道,“以前去远一点的地方打工,天不亮就得出门,现在坐上公交车,15分钟就能到车间里。”
在板桥街道永安村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村干部和党员化身“就业信息员”“就业快递员”,除了每天在微信群里发布招工信息外,走村入户时还会带着车间的招聘启事发放,把就业信息精准投递到群众的“院坎上”。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宣威市在各车间创新推出“弹性班”“错峰岗”,配套“农忙假”“孝顺假”等暖心假期,让群众根据农事节点、家庭照护等实际需求,自主调节上下班时间,灵活平衡“挣钱”与“顾家”的关系。
同时,聚焦员工子女课后看护需求,在车间周边配套“暖心托管小课堂”“图书角”等学习空间,为员工子女提供课后照料和阅读娱乐服务,解决务工群众后顾之忧。
从“他乡”回到“故乡”,宣威“家门口就业有岗位、多维度创业有保障、‘零距离’服务有温度”的就业创业服务,构筑起“归乡即安业”的暖心生态,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良性互动。当地曾经需背井离乡的务工群体,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实现“顾家”与“增收”的“双向奔赴”。(许金龙、杜星、丁剑肖 文/图)
来源:宣威市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