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德”,教学有“法”。为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合肥市蜀山小学于近期举行两场公开课研讨活动,各年级道德与法治老师齐聚一堂。
首先是钱敏玲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第八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我们是未成年人》,堪称一堂亮点纷呈、匠心独具的法治教育优质课!课堂以“信息卡”为精妙线索贯穿始终,开篇的图片导入直观鲜活,迅速聚焦“保护”核心主题,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随后,四大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设计极具巧思:通过真实案例具象化“未成年人”的法定身份,让概念理解不空洞;小组合作探究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借助表格梳理+案例剖析,将成年前关键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讲得清晰透彻;最后的“小小辩论赛”更是点睛之笔,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学生责任意识,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双重提升。整堂课既注重知识传授的逻辑性,又兼顾学生的参与体验感,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学习中自然而然树立法治意识,学会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养成尊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充分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精巧的课堂设计能力!
![]()
唐晶晶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第九课《正确认识广告》,课程以“寻、辩、创”三步法为核心脉络,层层深入:开篇即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广告素材,直观感知广告“无孔不入”的特点,再通过精准区分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趣味解读《广告法》第三十九条音频,将法律知识自然融入,让学生秒懂校园禁止商业广告的法理依据;中段的“生活是否需要广告”辩论赛堪称点睛之笔,学生唇枪舌剑、思维碰撞,既明晰了广告“传递信息、弘扬公益”的独特价值,也认清了其“打扰生活、虚假误导”的潜在问题,客观认知在思辨中悄然成型;收尾的“公益广告创作”环节更是创意迸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蜀果园”自种蔬菜的劳动经历设计广告,将知识运用、实践体验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整堂课趣味与深度并存,让学生在“寻”中感知、“辩”中明悟、“创”中践行,学生不仅扎实掌握了认识广告、善用广告的方法,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媒介素养与思辨能力。
![]()
![]()
课后的评课指导环节干货满满、氛围热烈!道法组全体教师围绕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巧思、学生互动实效、教学目标达成三大核心,展开深度研讨:从课堂细节的优化打磨,到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迸发多元教学灵感。
副校长汪小慧全程参与听评课,并作精准总结点评。她以“教学目标达成度”和“价值引领实效性”为关键标尺,充分肯定了两堂课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价值引导方面的亮眼表现,同时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目标的精准落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副校长陈将军同样全程参与听评课,并在点评中重点关注“活动设计创新性”。她高度评价了两位教师在创新教学形式、丰富课堂互动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并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与实效性,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改进思路。整场研讨直指核心、靶向发力,让在场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逻辑、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为后续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指明了方向。
![]()
![]()
此次公开课研讨活动,为道德与法治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达到了以研促学、以研促教的活动目的。相信在理论与实践中,在思考与学习的过程中,蜀山小学全体道法教师将蓄力前行,深耕课堂,继续探索研究,且思且行,且学且进,用心谱写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新篇章。(文 :唐晶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