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寒风凛冽。
天津,这座古老的城市,已经被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5个军22个师和特种兵司令部之炮兵、坦克、工兵等,共34万人,包围得水泄不通。
城墙内外布满明碉暗堡,街道口堆积沙包,电网密布。国民党守军13万部队在司令陈长捷指挥下,企图凭借坚固工事和“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固守待援。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1月3日,在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下,东北野战军打响外围战。经过9天激战,到1月12日,天津的全部外围据点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国民党守军的防线,被进一步压缩至市区一带。
![]()
天津战役
此时此刻,身在市政府的市长杜建时,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
杜建时,于1936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杨村镇一个普通家庭,青年时期考入东北讲武堂,后又留学日本陆军大学,归国后受老蒋赏识。
1934年,受老蒋指派,杜建时远赴美国留学,进入堪萨斯陆军大学学习军事。完成学业后,他收到老蒋的亲笔信,信中写道:“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而我军将领中通晓国际关系者甚少,望你能再入一所学校,专攻此道。”
秉承这一指示,杜建时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潜心研读国际关系。经过数年苦读,他最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军队中兼具军事素养与国际视野的稀缺人才,为日后参与处理外交与军事事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史迪威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杜建时奉命担任史迪威的翻译。后来,杜建时因熟悉国际事务与军事战略,曾被派任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成员,参与盟军协调工作。
![]()
杜建时
1945年,杜建时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会,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抗战胜利后,杜建时被任命为天津市市长,致力于战后重建,却未想到数年之后,自己将面临一座被战火围困的孤城。
老蒋对杜建时颇为器重,曾多次派专机抵津,欲接其南飞。最后一次,飞机在机场一连等候三日,但杜建时始终未登机。他身边幕僚有人劝他“留得青山在”,但他沉默良久,最终回复:“我是天津人,不能在这时候丢下父老乡亲一走了之。”
这并不是一时冲动。杜建时自幼在天津长大,对海河两岸的街巷与百姓有着极深的情感。他深知天津一旦爆发巷战,将带来毁灭性后果。与此同时,他私下研读过共产党的城市政策,尤其注意到“首恶必惩,不杀无辜”的条款。尽管身为市长,属于“战犯”名单上的人物,但他判断,若能保全城市、有序移交,或可争取宽大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天津免于战火摧残。
因此,在解放军的炮声日益逼近之际,杜建时做出了一个在国民党高层看来近乎“反常”的决定。他并未积极参与军事指挥——那是陈长捷的职责,而是利用其行政权力,秘密部署一项特殊的城市保全计划。
他召集市政府各局处负责人,下达一项严令:从市府到各机关、学校、公立团体,全面清点所有财产——包括文书档案、资金账目、设备物资,并一一登记造册。他强调:“天津是人民的天津,一切财产,不能破坏,也不能流失。”
1月14日上午10时,东北野战军发起总攻。炮弹如雨,城墙多处被突破,部队由西向东穿插分割,国民党军防线迅速瓦解。激烈的巷战持续至次日凌晨。而在市政府大楼内,杜建时始终未离岗位,他督促秘书梁子青等人继续整理档案、封存物资,并派人保护电厂、水厂等关键设施,防止破坏。
1月15日下午,天津解放。解放军部队进入市区,城市并未出现大规模混乱。杜建时在办公室中静候,待解放军代表抵达后,他亲自与梁子青将一套完整的财产清册交出,包括市政府印信、财政账目、户籍档案、学校、医院及工厂设备清单等。他语气平静地说:“天津的家当,都在这儿了。我没有带走一纸一物。”
![]()
天津解放
完成交接后,杜建时被俘。他并未反抗,亦未辩解,只随士兵安静离去。其后,他被作为战犯接受改造,数年后获特赦,晚年致力于文史资料撰写工作,后以83岁高龄病逝于北京。
天津一役,在炮火与历史的夹缝中,杜建时以他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一份完整的“家底”,也为自己选择了命运的归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