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省级研发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京津研发、沧州转化”;融入京津冀综合交通“大动脉”,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健全京津冀劳务协作机制,推动“河北福嫂”走进京津家庭就业……
![]()
近日航拍的黄骅港煤炭港区。 王雅楠摄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沧州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产业承接、交通互联、民生共享等领域持续发力,以实实在在的协同发展成果,让企业发展更有活力,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聚动能
实现“京津研发、沧州转化”
10月29日,位于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货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和成沧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调试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公司现处于试生产阶段,未来将主要生产药用固相合成载体树脂、固定化酶载体树脂等高附加值产品,应用于多肽类药物和小核酸药物领域。”该公司项目经理王雷说。
2022年,和成沧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促进了南开大学马玉新教授团队的科技成果“年产2010吨医药树脂和10吨原料药”项目在公司转化。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药企发展带来全新机遇。”王雷说,“我们位于天津的总公司就是依托南开大学技术孵化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随着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在沧州成立,我们到开发区考察,这里不仅提供宽敞的厂房,还具备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所以选择在此落户。”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平台支撑。2019年成立的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目前已吸引18个科研团队入驻,成功转化了10项科技成果。该研究院将南开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优势和沧州市的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结合,重点打造了分析测试仪器平台、能源化学研发平台等8大科研平台,并配套建设中试基地,构建起创新服务高地。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协同,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还在国内首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实现在沧州生产“北京药”。
“对于入驻园区的企业,我们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再到建成投产,全程跟踪服务。”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招商局副局长白雷说,在我国,药品生产实行属地监管,药企必须在注册地进行生产、接受监管,不能跨地域生产,否则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而异地监管机制的实施,消除了北京药企的外迁顾虑。目前,园区已吸引北京、天津等地的66家药企落户,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地。
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沧州市加强产业研发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发展化学合成药物,围绕“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产业链夯实创新链条。
积极探索生物医药产业与京津深度融合,是沧州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市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纽带,持续放大优势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产业平台承接能力,推进产业协同向更深层次拓展。
沧州积极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全方位对接,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快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目前,沧州共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26家,其中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累计承接京津项目700余个,总投资达2900亿元;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70家,其中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沧州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中心综合二科科长张鹏介绍,该市坚持在项目引进中塑造产业、在承接转移中强化升级,让产业协同不断结出成果。
交通联动织路网
畅通协同发展“大动脉”
前不久,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顺利通车,这条连接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的重要通道完成全新升级,为区域协同发展助力。
“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道路宽敞又通畅,开车上路,心里特别敞亮。”海兴县居民牛凤英说,“儿子在天津上大学,我经常往返两地。现在这段路是双向六车道,我没遇到过堵车,收费站也是自动扣费,特别方便。”
沧州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科科长徐翔宇介绍,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荣乌高速沧州段改扩建工程全长69.067公里,总投资约43.39亿元,由双向四车道扩建为双向六车道。此次改扩建,不仅拓宽了车道,还深度融合“数字化运营”理念。该路段全线配备智能监控系统,建有实时交通信息发布平台,实行快速应急处理机制,实现了对路况的精准感知与高效响应,使道路运营更智慧、更安全。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沧州正积极畅通与京津、雄安新区之间的交通脉络,加快构建互通互联的路网体系,让市民真切感受到与京津“同城生活”的便利。
“目前,全市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主城区绕城一级公路和环城高速公路网。”徐翔宇表示,这样的交通网络为沧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沧州积极融入京津冀交通“大动脉”,全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重要枢纽。目前,京德高速一期、曲港高速一期、邯港高速一期已建成通车,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雄商高铁、津潍高铁正全力施工,邯港高速二期、曲港高速二期等多项工程也在加快推进。如今,从沧州坐高铁到北京最快只要50多分钟、到天津最快只要20多分钟。
在陆上交通不断“提速”的同时,沧州也在海上通道建设上持续发力。位于渤海湾的黄骅港,距雄安新区150公里,是津冀沿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4月8日,沧州黄骅港—雄安新区内陆港在雄安综合保税区揭牌设立,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黄骅港还沿铁路沿线积极布局内陆港,拓展内外贸集装箱航线,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不断推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也在提速。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沧州积极承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目前已与京津高水平医院共建21个医联体,覆盖多家市、县级医疗机构。
卫生健康协同不仅聚焦医疗服务,更延伸至科研协作、人才培养、养老健康等深层次领域。目前,全市共有57家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检验结果互认范围,32家医疗机构与京津277家医院实现50项影像检查资料共享,有效提升三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与服务同质化水平,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优质医疗服务。
劳务协作拓新路
精准服务助增收
10月30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户居民家中,来自沧州市新华区的于爱芳正在精心照顾一对6岁的双胞胎。她动作熟练、态度亲切,是深受雇主信赖的“河北福嫂”。
“现在每个月能挣八九千元,工作也很舒心。”于爱芳笑着说,她之前在家种地,后来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顺利获得从业资质,如今在北京实现了稳定就业。
于爱芳的就业经历,是沧州市积极推进京津冀劳务协作的缩影。今年,沧州多措并举拓展京津劳务市场,促进劳动力向京津有序转移。截至10月底,该市已向京津地区输送劳动力20274人,其中“河北福嫂”4325人。
劳务协作,关键在精准对接。沧州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分别与北京家政服务协会、天津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天津市建筑业协会签订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精准掌握京津地区劳务需求、用工标准、薪资水平、政策支持等情况,推介沧州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劳务输出相关政策举措,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劳务协作机制也在沧州高效运转。沧州人社部门加强与高校、妇联等部门的联动,在全市各乡(镇、街道办)和社区设立了287名人社服务专员,专门负责拓展京津劳务市场工作,对有意向赴京津务工的人员进行统计摸底、信息录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整合。
为提升劳动力就业竞争力,沧州市依托公办职业(技工)院校和一批民办培训机构,深入开展京津务工人员专项培训,采取“集中大班、就近组班、定向小班”等方式,加大实操训练比重,深化产训融合、校企合作。
沧州还创新开展“对标京津、提升技能”行动,遴选了15家京津标杆企业,组织本地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赴北京、天津开展对接活动20余次。通过与相关家政企业、培训学校在点对点输出、技能提升、就业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送、项目化服务。
服务保障同样暖心。沧州已在京津两地建立6家“河北福嫂”驻京(津)服务站,为在北京、天津两地就业的沧州籍“河北福嫂”提供用工对接、住宿餐饮、权益维护、技能提升等服务,建立“服务前置、管理延伸、保障到人”的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劳务协作,沧州市还围绕企业需求和不同就业群体特点,持续开展京津冀劳务协作招聘会、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通过现场招聘、网络招聘和直播带岗等形式,拓展就业渠道,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
(原标题:沧州在产业承接、交通互联、民生共享等领域持续发力 让更多协同发展红利惠企利民)
(来源:河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