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工巨头罗索博龙出口公司近期公布的25年出口数据引发全球关注,这份涵盖3万余份合同、总价值2300亿美元的“成绩单”,既展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工体系的全球布局,也暴露出其出口市场持续萎缩的困境。
更耐人寻味的是,随着武器出口市场份额持续萎缩,部分俄媒将矛头指向中国歼-10战斗机,称其通过“低价策略”抢夺传统市场,但多方数据显示,这场军火市场的格局重构远比表面竞争复杂。
![]()
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现实落差
俄罗斯武器出口的下滑态势已持续数年,且呈现加速恶化的特征,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 年 9 月发布的报告,俄罗斯在全球武器出口市场的份额已从 2019-2023 年周期的 11% 骤降至 2020-2024 年周期的 7.8%。
而实际出口金额更是从 2021 年的 146 亿美元峰值暴跌至 2024 年的不足 10 亿美元,降幅高达 92%,这种断崖式下跌直接体现在传统优势市场的流失上。
![]()
中东地区订单下降 61%,北非市场缩水 53%,就连长期合作伙伴印度也在 2024 年将俄罗斯武器进口比例从 65% 调降至 45%。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米赫耶夫虽在 2024 年记者会上宣称订单总额突破 570 亿美元,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些订单多为 2022 年前签订的存量项目,新增订单占比不足 15%。
而导致出口下滑的核心原因,是乌克兰冲突对俄罗斯军工产能的持续消耗,当前俄罗斯 90% 以上的军工产能需优先供应前线部队,国际订单交付严重滞后成为常态。
![]()
俄罗斯军贸产能困境
2024 年阿夫迪夫卡战役中,俄军首次大规模使用 FAB-1500 滑翔炸弹取得战术胜利,却消耗了全年 40% 的精确制导弹药库存。
哈尔科夫方向的夏季攻势虽推进 20 公里,却导致 300 多辆装甲车辆损毁,这些战场消耗让军工企业无暇顾及海外订单。
![]()
马来西亚国防部长在 2025 年兰卡威航展期间明确表示,将重新评估此前与俄罗斯达成的苏 - 30MKI 升级协议,核心顾虑便是俄方无法保证升级所需的零部件供应时效。
西方制裁带来的技术封锁则进一步削弱了俄罗斯高端武器的竞争力。精密电子元件的断供迫使俄罗斯不得不寻找替代方案,甚至向朝鲜采购 152mm 炮弹进行降级替代,这种技术倒退直接影响了装备性能口碑。
![]()
俄罗斯原本寄予厚望的苏 - 75 隐身战机项目,因缺乏先进航电芯片与复合材料,研发进度滞后两年以上,原定 2025 年的首笔出口订单被迫搁置。
相比之下,俄罗斯 2025 年 1 月与缅甸签署的价值 3.7 亿美元的苏 - 30SME 战机合同,已属为数不多的新增大额订单,且采用了 “资源换武器” 的灵活模式,与以往现金结算的强势地位形成鲜明反差。
![]()
中国军贸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歼 - 10 系列战机的外销进展格外引人瞩目,但所谓 “低价抢市” 的描述并不完全准确,歼 - 10 系列的外销定位始终针对特定市场需求,而非单纯依靠价格竞争。
其外销型号歼 - 10CE 配备现代化航电系统、相控阵雷达及先进武器整合能力,单机含基础保障约 6000 万美元,这一价格虽低于美国 F-16V 的 8000 万美元单价,却高于俄罗斯苏 - 35S 的 5000 万美元水平。
![]()
2025 年传出的孟加拉国采购意向颇具代表性,孟方计划在 2027 年前引进约 20 架歼 - 10CE 战机,总金额约 22 亿美元,其中 10 亿美元用于备件供应、人员培训及基础设施建设,付款方式采用分期贷款。
这种 “装备 + 服务 + 融资” 的打包方案,则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此前印尼 “拟斥资 90 亿美元采购 42 架歼 - 10CE” 的消息虽被证实为 “预算误读”,却从侧面反映出歼 - 10CE 的市场吸引力。
![]()
经核实,印尼空军可用于采购歼 - 10 的专项资金仅约 16 亿美元,不足传言金额的五分之一,未来或考虑二手歼 - 10A/B 或 “少量新机 + 大量改装” 的折中方案。
这种灵活的供应模式正是中国军贸的优势所在,针对预算充足的客户提供全新歼 - 10CE,针对成本敏感型客户推出二手机型升级服务,而俄罗斯受产能限制,难以提供类似的梯度化选择。
![]()
从市场重叠度来看,歼 - 10 与俄罗斯主力外销战机的竞争范围有限,歼 - 10CE 主攻中型单发战机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 F-16、瑞典 “鹰狮” 等机型。
俄罗斯则在重型战机领域更具传统优势,苏 - 30、苏 - 35 系列的目标客户与歼 - 10CE 存在明显差异。
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等国的采购决策,更多是基于自身防控需求、预算规模及配套保障能力综合考量的结果。
![]()
孟加拉国为例,其空军此前装备以米格 - 29 为主,急需更新换代但预算有限,歼 - 10CE 的性能与价格平衡点恰好契合其需求,而非单纯因低价放弃俄罗斯装备。
制裁与需求的双重挤压
事实上,俄罗斯武器出口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全球军贸格局的结构性变化,美国军火巨头洛克希德・马丁 2024 年国际销售额同比增长 37%,主要来自东欧和亚太地区,西方阵营的抱团采购对俄罗斯形成挤压。
![]()
同时,土耳其、韩国等新兴军贸国家也在蚕食中低端市场,土耳其 “巴伊拉克塔尔” 无人机凭借实战表现抢占了俄罗斯 “猎户座” 无人机的份额。
中国军工则凭借技术迭代与体系化服务稳步提升份额,除歼 - 10CE 外,“翼龙”“彩虹” 系列无人机、054A 护卫舰等装备均实现批量出口,形成多元化产品矩阵。
俄罗斯国内也开始反思出口下滑的深层原因,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 2025 年发布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军工体系长期依赖传统设计理念,在信息化、智能化装备领域进展缓慢,与中国、美国的技术差距持续扩大。
![]()
以战机雷达系统为例,歼 - 10CE 配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 170 公里,可同时跟踪 12 个目标并打击其中 6 个,而俄罗斯出口型苏 - 30SME 仍沿用无源相控阵雷达,性能差距明显。
此外,中国能为采购国提供从装备培训到维修保障的全链条服务,俄罗斯则因制裁导致海外保障点大幅缩减,影响客户体验。
俄媒的 “抢市场” 说法,中国军工企业始终保持低调,在 2025 年迪拜航展上,歼 - 10CE 展台工作人员仅强调 “产品性能符合国际标准,尊重客户自主选择”,未对市场竞争话题作出回应。
![]()
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则采取务实策略,开始与中国在部分领域寻求合作,2025 年 8 月有消息称,双方正洽谈在无人机零部件供应领域的合作,试图借助中国产业链弥补自身短板。
结语
目前,俄罗斯正试图通过资源换武器、技术转让等方式维持市场份额,如与马里达成的铀矿换装甲车协议,但经济学家警告,这种易货贸易难以支撑庞大的军工体系。
![]()
而中国歼 - 10 系列则继续拓展市场,除已明确的孟加拉国意向订单外,与埃及、阿根廷等国的磋商仍在进行中。
现在全球军贸格局的重塑仍在持续,俄罗斯能否凭借技术升级与产能恢复挽回颓势,中国军工如何在扩大份额的同时平衡国际竞争关系,都将成为未来数年的关注焦点。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