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脑科学研究院(针灸研究院)陈永君教授团队在中医药领域国际期刊Chines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Skin-Brain Axis: neural pathway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的综述论文。该文章基于“皮-脑轴”理论框架,从神经生物学角度阐释了针刺通过体表刺激调节脑功能的核心机制。
![]()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性经验,然而“体表刺激如何引致全身性治疗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其生物学机制仍有待系统阐明。尽管现有研究已尝试从神经、免疫等多角度进行探索,目前能够有效串联“穴位刺激-信号传导-中枢响应”全过程的整合性理论模型较少。该综述尝试基于“皮肤-脑轴”多级神经通路模型,初步梳理出针刺起效涉及的三个关键环节:
穴位微环境:作为多系统互动的潜在起点。现有研究提示,穴位可能并非普通的皮肤结构,而更像一个富含神经末梢、毛细血管和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的“微单元”。穴位激活过程可能涉及多个子系统的协同反应,包括通过多细胞机械感觉复合物参与神经信号转导、通过肥大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局部免疫微环境变化,以及神经血管耦合所介导的血流动力学调整。这些整合性外周反应,被认为是启动外周神经系统敏化的重要基础。
![]()
外周通路:承担信号传导的“桥梁”功能。来自穴位的刺激信号,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接收,并遵循体表-脊髓节段的对应关系上传至背根神经节和脊髓。神经追踪实验显示,刺激不同穴位(如足三里ST36、合谷LI4)可相应激活其对应脊髓节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号传导的节段特异性。该环节被视为信号上传至中枢的重要通路,相关阻断实验也表明其必要性。
![]()
中枢响应:大脑网络的动态调节过程。信号传入中枢后,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及病毒示踪等技术的观察发现,针刺能够对多个脑区及网络活动产生影响。例如,针刺太冲(LR3)可能调节与血压相关的下丘脑及前额叶区域活动;针刺百会(GV20)与神门(HT7)则被报道可增强与记忆、情绪相关的“默认模式网络”连接性。这种动态的脑网络重塑,被认为是针刺实现镇痛、情绪调节与认知改善等整体效应的重要机制基础。总体来看,这一跨尺度的“穴位-外周-中枢神经系统”级联反应,可能共同参与介导了由神经可塑性与脑网络功能重塑所带来的针刺即时效应与持续效果。
![]()
综上所述,“皮-脑轴”为理解针刺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神经生物学框架。该框架初步描绘出一个多层次的调控过程:从穴位刺激出发,通过相对明确的周围神经通路进行信号传导,并可能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网络的功能调节。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局部微环境、外周信号传导或中枢响应等独立层面,而能够系统贯通“穴位-外周-中枢”全信号级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为推动针灸从传统经验向精准神经调节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研究有必要加强跨尺度机制探索,同时注重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穴位与中枢神经系统互动的时空动态图谱,从而为临床选穴与实时刺激参数优化提供更客观的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围绕神经途径展开讨论,对体液途径(如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脑脊液循环等)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尚未充分探讨,这一方向也值得未来重点关注与深入探索。
陈永君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2022级博士研究生何腾为第一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3020-025-01213-y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学术合作组织
(*排名不分先后)
![]()
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