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转发拆车视频,说“一切都结束了”?可消费者心里的问号,一个都没少。
小米YU7被拆得明明白白,A柱没弯、电池没炸、车门能开,看起来确实“硬核”。节目组夸它“经得起放大镜考验”,雷军也赶紧转发,仿佛一场技术秀就能洗刷SU7爆燃致死、车门锁死、车内现神秘零件的重重疑云。
![]()
但问题来了:拆解的是新车,而公众愤怒的,是出事时那辆打不开门的SU7。
安全不是靠“理想状态下”的结构强度证明的,而是极端事故中的真实表现。
当一辆车在碰撞后车门电子锁失效、机械解锁失灵、救援人员砸窗都困难,再坚固的A柱也救不了命。
![]()
小米至今没正面解释:为什么SU7在事故中,无法手动解锁?是设计缺陷,还是成本妥协?
一句“符合国标”远远不够,国标是底线,不是安全保障的终点。
更让人不安的,是那个藏在座椅下的L形零件。是工厂疏忽?那质检呢?PDI检查呢?交付前几十道流程,竟让一个带编号的异物溜进量产车?
![]()
这哪是“小失误”,分明是品控体系的溃堤。消费者买的不是概念车,是每天载着家人上路的交通工具。一个螺丝松动都可能酿成大祸,何况是来历不明的金属块?
雷军呼吁“抵制黑公关”,却对真实质疑避重就轻。他可以指责水军带节奏,但挡不住车主用亲身经历发声。
当生命逝去、信任崩塌,光靠一场精心策划的拆解秀就想“翻篇”,未免太轻巧。真正的诚意,不是展示“我们造得多好”,而是直面“哪里出了错,怎么改”。
![]()
新能源车企总爱讲智能、讲性能、讲生态,却把安全当成默认项,一笔带过。
可对普通人来说,车不是手机,不能“系统升级修复漏洞”。一旦出事,没有重来的机会。
小米用互联网思维造车,讲究快、讲究流量、讲究首销破纪录,但汽车工业的底层逻辑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细节的偏执,对冗余设计的不惜成本。
![]()
现在雷军想用“透明拆解”重建信任,方向没错,但动作太晚,诚意不足。
如果真自信,为何不主动公开SU7事故车辆的完整EDR数据?为何不邀请第三方机构复现车门解锁测试?为何不对所有已交付车辆排查同类隐患?
比起“推荐大家看视频”,这些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
别再把用户当韭菜割了。
买小米汽车的人,不是为情怀买单,是拿真金白银赌一家公司的良心。当安全成为奢侈品,再炫酷的智能座舱,也只是一具华丽棺材。
雷军说“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受害者家属、对焦虑的车主、对观望的潜在用户来说,小米汽车真的结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