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还像是我们那个老楼道?简直成了咱们楼的‘第二客厅’了!”如今,走进桃浦镇锦竹苑的许多楼门,居民们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曾经光秃秃的墙面上有了装点,昏暗的角落被温暖的灯光点亮,绿植、画作、共享书角和写着邻里问候的小黑板,处处透着“家”的温馨。
这样的变化,在普陀区推进“文明楼组”建设的进程中并非个例。而在锦竹苑,这场改变的特别之处在于:每一个细节都源自居民自己的创意,每一次改进都凝聚着邻里共同的智慧。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楼道实现“逆生长”
说起楼道改造,锦竹苑社工庄伟记得很清楚,“差不多是从今年七、八月开始的,最初想法很简单,就是墙面太脏了、灯光太暗了,想把它刷白、弄亮堂点。”可这工程一开工,居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我们就把居民的想法都整理出来,看看哪些最要紧、最能先做起来。”居委的角色变成了“穿针引线”的平台。
![]()
![]()
居民朱聚萍就是积极的“献策人”,每每从小区门口经过,看见那块刻着“安居锦竹苑”的大石头被杂草遮得严严实实,朱聚萍都觉得“头疼”。“我开玩笑说,以前荒草丛生的,到小区了根本没有家的感觉。”朱聚萍打趣道,“没想到我跑到居委提意见,没多长时间就动工了,而且弄得比我想的还好!”
就这样,简单的“刷刷白”开始了层出不穷的“加法”。灯光亮了,有人提议添点绿意;绿植摆上了,孩子们又用废瓶子做了自动浇灌装置;有热心居民自告奋勇,做了两块小黑板,每天更新日期和天气预报,提醒邻居下雨带伞……“这些事情都是一层一层叠加上去的。”庄伟形容道,“今天多一块,明天多一样,楼道就越变越有趣味了。”
![]()
“我的楼道我做主”
楼道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庄伟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我们是搭台做菜的,但菜是什么味道,最终是老百姓来定。好的菜,是老百姓跟我们一起做的‘百家宴’,他们既是做饭的人,也是品尝的人,最后还把美味分享给更多人。”
这种被尊重、被听见的感觉,让居民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废旧自行车刷上漆,成了小区里的艺术装饰;楼前的绿化带占地面积太大,居民建议铺条石子路避免绕路……“居委会雷厉风行,我们居民感受到了效率,就越来越愿意跟他们分享我们的小建议了!”朱聚萍说道。
![]()
“心换心”换来“一家亲”
令庄伟最骄傲的是——楼道颜值的提升,带来了邻里关系的升温。曾经“门对门不相识”的邻居,现在因为共同打造楼道而熟络起来。
楼梯间的小角落设置的共享空间,被居民自发捐赠的图书、玩具等物品堆得满满当当。墙壁上专设公告栏,贴满了居民们的心情便利贴——“今日宜出游、宜团建”“晚饭后有一起去遛狗的吗”“可以在图书箱上贴可爱的图案”。
![]()
活动室的乒乓球台成了整个小区里最热门的地方,大家打打球、聊聊天,关系自然就近了。“原来可能因为上下楼漏水有点小矛盾,现在天天一起打球,还有什么误会解不开?”庄伟笑着说。
居民们不仅熟络了,更把小区的事当成了自己的“家务事”。朱聚萍现在是社区文明引导员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和其他引导员排班维护环境卫生、参与社区治理。“居委尽心尽力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当然也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这就是双向奔赴!”朱聚萍动情地说,“小区是我们自己的家,他们社工下班也是要回家的,我们自己的小区,我们得自己管。”
![]()
如今走在锦竹苑,能感受到的不仅是美观的环境,更有浓浓的社区温情。早上十点前,老人们喜欢坐在改造好的公共区域晒太阳聊天;下午四点后,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嬉戏。“这个时候是最美的。”庄伟话语里带着自豪。
从解决基础问题到营造特色空间,锦竹苑的楼道“小天地”实现了颜值与气质的双重提升。近年来,普陀区积极打造“文明示范街区”“文明楼组”,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社区文明创建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汇聚社区居民力量,打造有特色的楼组文化,为文明楼组创建“增色添味”,形成以一位居民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栋楼组,一栋楼组带动一片居民区的良好局面。居民们从公共生活的“旁观者”变成了热心参与的“主理人”,共同书写着属于自己家园的“幸福剧本”。
记者:吴凡
编辑:尉澜
普陀 你好 | 才安智和巢,暖沁幸福家
“中华杯”中式面点专项赛在普陀举办
普陀聋人摄影家作品成功入选第3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这里有孩子能听懂、记得住的趣味防火知识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