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政府高调反华,大谈“价值观外交”;
一边德企火速转向,争相向中国求豁免、保供应链。
这看似分裂的“双面操作”,究竟是政治作秀,还是利益驱动下的务实选择?
![]()
大家好,小汉这篇观察,就来拆解这场德国内部的“政经分裂症”。
这波“政冷经热”的反差戏,把德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暴露得明明白白。
说到底,德国企业心里跟明镜似的,中国市场和供应链才是他们实现“德国梦”的关键。
德国不是在与中国脱钩,而是在政经撕裂中,用企业的脚投票。
![]()
中国市场,仍是实现“德国梦”绕不开的现实支点。
没了中国,再硬的政治姿态也撑不起经济底气。
![]()
事情的导火索得从半导体供应链说起。
之前美国为了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搞了半导体出口管制,本来想卡中国的脖子。
结果差点把全球供应链搅乱,自己也不得不暂缓政策。
随后中国商务部对出口规定加强监管,但企业得申请特别许可才能出货。
![]()
这个消息让全球车企松了口气,可德国车企却犯了难。
他们对半导体芯片的依赖度高到离谱,供应链稍微有点风吹草动,生产线就可能停摆。
这可不是小题大做,德国汽车产业是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
而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无可替代。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只是芯片供应的重要一方,还是德国汽车最核心的市场。
![]()
数据显示,202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突破2979亿欧元,汽车零部件和半导体相关产品占很大比重。
2025年1到8月,中国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达到1634亿欧元。
略高于德美之间的1628亿欧元。
![]()
这么深的经济绑定,让德国车企根本承受不起供应链断裂的后果。
雪上加霜的是,荷兰政府的出口限制引发了安世半导体风波。
![]()
这本不是中国的问题,可德国政府不仅没指责真正的始作俑者,反而对中国采取对抗态度。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德国部分政客还在台湾问题上含糊其辞。
甚至发表支持“台独”的言论,触碰中国的外交红线。
![]()
政治上的强硬操作,最终却让德国企业来买单。
供应链危机一来,德国车企首先扛不住了。
![]()
面对危机,德国商界可没跟着政府的节奏走。而是迅速行动起来,主动找中国寻求解决方案。
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公司第一时间表态。
正在和中国相关部门合作,就是为了确保芯片供应不中断。
![]()
![]()
另一家德国零部件供应商欧摩威也没闲着,紧急向中方申请豁免。
希望能顺利拿到所需的半导体产品。
![]()
除了汽车领域,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也在积极巩固对华合作。
去年11月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西门子带来的AI迷你调酒工厂吸引了不少关注。
背后其实是其想进一步融入中国数字化供应链的考量。
![]()
这些企业的着急不是没有道理,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中国德国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90%的在华德国企业决定深耕中国市场,50%以上计划加大对华投资。
![]()
德国央行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024年一季度德国对华直接投资24.8亿欧元,到了二季度直接翻倍至48亿欧元。
短短三个月增长近一倍,上半年总额达73亿欧元,远超2023年全年的65亿欧元。
![]()
大众汽车要投资25亿欧元扩建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
宝马也计划砸25亿欧元升级沈阳生产基地。
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足以说明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
企业的努力还不够,毕竟供应链危机不是单靠企业就能解决的。
没办法,德国政府只能放下身段,通过外交手段寻求突破。
![]()
当地时间11月3日。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紧急致电中国外长王毅,明确表达了诉求,希望中方支持相关出口申请。
要知道,瓦德富尔之前还推迟过访华行程,搞过“麦克风外交”。
现在为了企业的供应链,也不得不主动沟通。
![]()
通话中,王毅外长强调了“一中原则”是中德关系的政治基础,提醒德国不要挑战中国红线。
瓦德富尔也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通过对话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这波操作下来,不难看出,德国政府再怎么硬气,也架不住企业的现实需求。
![]()
德国政府和企业的“两张脸”,本质上是德国对华政策的深层撕裂。
一方面,以瓦德富尔所在的基民盟为代表,受西方意识形态和美国影响。
在外交、安全议题上对中国展现强硬姿态,搞“价值观外交”,甚至不惜推迟访华行程,引发国内争议。
![]()
另一方面,社民党则坚持务实合作。
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就按计划在11月中旬访华,参加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
这被外界解读为德国对华政策“求稳”的信号。
![]()
这种内部分歧,让德国的对华政策摇摆不定。
政府喊着“去风险”,呼吁企业开拓其他市场,可企业用脚投票,还是扎堆往中国投资。
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
去年德国企业在中国赚取的190亿欧元利润中,有一半以上都再投资到了中国。
![]()
德国学界也看出了这种矛盾,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勒歇尔就说。
中国出台的消费和投资政策增强了外资信心。
绝大多数德企都想继续深耕中国,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和数字化领域。
![]()
可欧盟这边却在给合作添堵,之前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让德国车企强烈反对。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失去这个市场,德国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根本无从谈起。
勒歇尔直言,这种关税政策是非理性的,只会阻碍欧洲自己的绿色目标,到头来还是德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
![]()
更关键的是,德国经济已经连续三年陷入停滞,对华出口要是出了问题,复苏更是无从谈起。
数据显示,德国对华出口曾下降13%,这让企业界坐不住了。
德国商品贸易公司董事总经理安德烈亚斯・克罗尔-皮奇就直言。
出于政治动机的贸易冲突和出口限制会破坏繁荣,不符合德国经济利益。
![]()
其实道理很简单,德国的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
而中国在稀土等关键材料上的供应,也是德国高科技产业和电动汽车制造不可或缺的。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靠政治口号就能割裂的。
![]()
说到底,德国企业想要的“德国梦”,离不开中国这个大舞台。
德国政府要是继续在政治上犯糊涂,搞对抗、踩红线。
最终只会让企业买单,影响本国经济利益。
![]()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德国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
深耕中国市场、维持供应链稳定,才是明智之举。
![]()
未来中德关系怎么走。
关键还是看德国政府能不能认清现实,放下意识形态的执念,回归务实合作的轨道。
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计。
任何违背经济规律的政治操作,最终都会得不偿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