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与文化厅的老搭档郭士星在一起
![]()
《郭士星文集》序
曲 润 海
士星要出文集了,他要我写个序。序者,占在全书前面位置的文字,是要有学问的人来写的。我却是个文化打杂者,没有做成学问。可士星偏要我来写,这是因为我们同是梆子厅长,共事八年,赋闲之后又都没有全闲,经常关心着一些文事与戏事,因此相互熟悉,以心相交,友情深厚,能说在一起。
![]()
二老聊戏
![]()
二老聊戏
![]()
二老聊戏
![]()
二老聊戏
一九八三年,在邓小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考核下,我们走到一起,组进了新成立的“三合一”文化厅班子。在此之前,他在省戏剧研究所,我见过他编撰的两本书:《中日朝越四国历史年代对照》《孔尚任平阳竹枝词注释》。
他有坐冷板凳的耐性,因此在文化厅班子里他分管了艺术研究与艺术教育。在他的规划下,全省文化系统艺术教育调整了布局,省厅保留了四所学校,士星并且兼任了职工文学院院长。各地市都保留了一所艺术中专学校,统一招生,统一教材,统一检验。每五年举办一次戏曲教学剧目汇报演出,每两年举办一次音乐舞蹈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毕业生美术作品展览。戏曲毕业生则进了鲁克义管理的全省十个戏曲青年团,这就是山西获梅花奖多的缘由。
![]()
1984年与郭士星在文物会议上
![]()
1990年9月,山西省文化厅全体同志合影留念。
![]()
![]()
1983年12月下旬与郭士星在临猗县文化馆
士星出身乡村,从小喜欢戏曲,甚至跟着民间班社跑过草台。当过演员演奏员。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宣传文化部门,以后又到了省戏剧研究所,看戏、研究戏,成了正经工作。看了戏不用领导吩咐,就习惯性地写一篇评论。因此,他又粘上了艺术评论的边儿,进而进入艺术研究的行道,成为文化厅艺术研究的核心。
他热心于戏曲史论研究,曾拜著名戏曲史论家流沙为师,并随流沙先生不辞辛苦,上太行,到西安,拜访上党梆子、同州梆子老艺人,在考察梆子腔的源流方面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文化部在周巍峙老部长的策划组织下,开展了中国民族民间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项抢救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伟大工程,被誉为文艺的长城。这一浩大工程山西部分的组织者,就落在了士星的肩上。除负责总体组织工作外,他还担任了《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的主编。他领起了千军万马,跋涉了表里山河,查阅了公私文存,走访了民间贤达,经受了千辛万苦,终于率先完成了戏曲“山西卷”的编纂,其他“山西卷”,也都陆续完成。
![]()
士星由于亲身参加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加之日常对山西艺术的涉略,尤其对戏曲艺术的熟知,他成了山西戏曲学术方面,继墨遗萍、寒声、王易风、武承仁、栗守田之后的学问家,不断地撰写出研究专著和普及读物。
由此,他成为戏曲界的知心朋友,尊称戏友。他的戏友多是表演艺术家,老一辈是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乔玉仙、梁小云、筱桂琴、郭兰英、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贾桂林、吴婉芝等;中一辈是王爱爱、田桂兰、张友莲、高翠英、武忠、侯玉兰、郝聘之、李万林、王宝釵、冀萍、姬荣生等;青一辈就更多了,任跟心、郭泽民、武俊英、景雪变、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郭效明、谢涛、史佳花、杨仲义、张彩平、许爱英、潘国粱、张建琴、孙红丽、卢变嫦等,他不仅欣赏这些表演艺术家的艺术,而且写文章加以评论,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他们。他还有一拨儿艺术理论家和编、导、音、美创作艺术家朋友,余从、刘文峰、流沙、龚和德、周育德、朱文相、薛若琳、张万一、温明轩、陈晋元、赵乙、张峰、林鹏、王朝瑞、杨孟衡、罗仁佐、刘和仁、郭恩德、赵威龙、刘巨才、梁振川、霍锁昌等,理论研究、创作部类齐全了。篆刻家邓明阁先生更是他的一位独特的益友良师。
让人永生难忘的是,卢梦、马烽、力群、张颔、柴泽俊、姚奠中、石兵等诸位先生,以及国家单位的郭汉城、马少波、王朝闻、赵子岳等前辈。他们文化盛名远扬、艺术造诣深厚,人格品德高尚,曾给予士星帮助与悉心指导,让他奋力追随,步其后尘。
![]()
![]()
![]()
![]()
![]()
![]()
![]()
![]()
![]()
![]()
![]()
![]()
士星置身于改革时期,他既抓改革又抓建设。由于他在文艺长城的修建上,用时长,辛苦大;在艺术教育上,有亲历,多建才;在艺术研究上,课题新,感触深,他认识到: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也要适当地“加”和“变”,要坚定地出人才,出作品,因而他不遗余力培养艺术人才,办好研究所以提高理论水平。他明白理论上糊涂,是培养不出精明的各类人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振兴山西文艺断想》讲这个问题,九十年代的《进一步加强艺术理论建设》讲这个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几篇文章中更讲这个问题。
士星对戏曲的保护、传承、创新,多有研究,多有建树。从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山西卷,提炼出来的,就是保护的要义。具体到戏曲上,就是要“六保”:保护剧种、保护剧团、保护剧目、保护人才、保护资料、保护设施如传统的场馆等。遍布全国的晋商会馆中的戏台,他极其详细地论述了十几个。哪些是外省保护的,哪些是在山西省内保护的,他都能如数家珍般数出来。
山西的戏曲剧种,历史上留下来52个,又新生一个(翼城琴书)。前几年统计,说是还有38个,其实不止,有的还在乡间演出,怎么就消亡了?改革初,山西有180来个各级剧团,现在县剧团少了,民营剧团多了。我们也应该保护它们,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如果没有了基层剧团,谁去为广大基层观众唱戏?
从士星实践看来,保护人才是一切保护、传承、创新之本。没有人才什么都干不成。不仅要保护演员,戏曲构成的各个部类都要保护其关键人才。而且要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演出中,还要保护在民间。
![]()
![]()
![]()
![]()
![]()
![]()
用科学的历史观,用当代人的审美观进行整理改编,是繁荣历史剧创作的一条重要渠道。传统戏是历代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现在有不少传统戏濒临失传,十分可惜。中国戏曲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加紧抢救和保护。对传统戏进行整理改编,是保剧目的一项重要措施。
士星强调整理改编,也重视历史剧的创作。“历史剧创作,一定要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既然是历史剧,作品中大的历史背景、一些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一定要有历史依据。不能离开历史,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否则,就会失去历史真实,甚至会歪曲历史,误导观众,贻误后人。就是那些古代故事戏,也应该不违反大的历史背景。历史剧要塑造典型形象,要有戏剧冲突,要有好看的故事情节,还要保持戏曲艺术的特点。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允许作者对作品中的某些事件、情节、人物进行必要的艺术虚构。不虚构,就难以成为完美的艺术作品,也会失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正是衡量一部历史剧作品是否成功、作者是否高明的重要标志。士星对郑怀兴创作的晋剧《傅山进京》,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时运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手法,移花接木,借题发挥,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既真实可信,又富有艺术魅力。
士星戏曲论文举例多为山西四大梆子,但也不忽视小剧种,他专门为眉户剧的许爱英写了评论文章。他称孝义皮影戏是扎根民间的艺术。他在台湾“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论小戏之振兴》的论文,并且亲口唱起了晋中秧歌。
![]()
![]()
![]()
士星艺术兴趣广泛,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学,学书法,一学就是十年。他兴趣广泛,临帖不拘一家,久而久之,书法就上了品位。他的书法着墨饱满,力透纸背,字字都依规矩,笔锋该藏即藏,该露即露,没有故作惊人之状,没有不认识的字。士星的篆刻,尽展文人心境和寄托,是一种精心的创作。在职的时候,书法和篆刻是一种业余爱好,赋闲以后,是一种闲情逸致。他书到或刻到得意处,真的如入无人之境,什么杂事也忘掉了,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欢乐。
无论在职,还是闲下,无论作文还是发言,士星都坦率赤城,很少忌讳,尽显涵养,启示良多。他客观地看待戏曲艺术出现危机,认为有外因也有内因。
“就内因而讲,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戏曲艺术存在有脱离时代、脱离生活、脱离当代观众欣赏趣味的问题。一些剧目的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太远,一些戏曲音乐、唱腔比较陈旧,不适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口味,不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既然戏曲艺术自身存在这些问题,就要下决心进行艺术改革。其标准就是要改得让新老观众都喜欢,让村里的农民喜欢,城市里的年轻人也喜欢。……如果不抓艺术改革,艺术上没有变化,没有创新,戏曲艺术依然很难得到发展和振兴。”
理论、改革、剧种、剧团、人才、保护、传承、创新、场馆、交流,十项谋论,一戏贯彻,乃士星文集的脉络,士星情怀的抒发。
越写越不像序了,打住!
此生命应从文墨,
不悔不骄坦荡行。
红瘦绿肥繁代代,
文源快煞老梆厅。
曲润海写于2024年1月1日
![]()
郭士星,山西孝义人。1964年山西大学本科毕业。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兼任山西职工文学院院长。退休后曾任山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山西省老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长期致力于戏曲史论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山西文化艺术志》。出版有《山西戏曲概说》《孔尚任咏晋诗评注》。是戏曲理论家、书法篆刻家。
![]()
曲润海(1936年10月12日——2025年4月21日),男,汉族,山西定襄人,共产党员。1957年至196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文化部党组成员、艺术局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曾兼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代院长,中国演出管理中心主任,山西省艺术理论研究会会长、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文华奖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担任过的社团职务有: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曲润海参加工作后主要研究“山药蛋派” 和“晋军”作家作品。 1983年后主要研究表演艺术的创作和管理,并参与创办了表演艺术的全国最高政府奖“文华奖”。
曲润海笔名沱浪、居平,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思考·探索·前进》《山药蛋派作家作品论》,论文集《论综合治理振兴山西戏曲》《论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建设》《沙滩戏语》《王府学步》,剧本集《晋风戏稿》《旅燕戏稿》《曲润海剧本集•古代故事戏剧本》《曲润海剧本集•现代戏改编剧本》《曲润海剧本集•传统戏改编剧本》(上、下册),诗集《剧坛杂咏》,主编《中国文化艺术丛书》(十卷)等。
曲润海的戏曲剧本《富贵图》《桐叶记》《崔秀英》获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金谷园》《日月图》《蝴蝶杯》分别获中国京剧节、艺术节、戏剧节剧目奖、演出奖,评论《高昂豪放顺畅如流——评文武斌的诗》获山西赵树理文学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