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深一度 |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文化惠民如何唱响“好声音”?

0
分享至


人民政协网

深一度

深一度解读,深一度看问题,深一度了解新闻背后。深一度,与您相伴。

“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复杂的灯光音效,一个话筒、一方小广场,魏老师用饱含深情的演唱温暖了所有的听众。这种零距离的文化滋养,既暖心又接地气。”近日,家住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公园附近的李阿姨赶上了一场“意外之喜”——男高音歌唱家魏广德的“公园巡回”惠民免费演出。据悉,今年3月到7月,魏广德跑了5座城市,开了80多场“公园演唱会”,很受观众欢迎。

类似的惠民演出还有很多。

国庆期间,北京园博园中国戏曲文化周连续上演近400场免费演出及配套活动,涵盖23个剧种,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

在山东菏泽、浙江杭州、甘肃张掖等地,当地老百姓仅需花费一元就能在剧场、文化活动中心观看一场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提到“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文化惠民活动为何广受公众喜爱?这对我国基层文化建设有何启示?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对此进行了解读。


△11月5日晚,2025西安市社区文化艺术季——秦腔戏迷擂台赛总决赛在西安人民剧院内精彩上演。本届擂台赛为戏迷提供了竞技交流的平台,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惠民的直接受益者和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参与者。新华社记者 都红刚 摄

低门槛让公众尽享多彩文化生活

“对公众而言,以往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价演出门票常常将很多人拒之门外。”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表示,如今,这些文化惠民活动深入社区、公园、乡村,打破了文化消费的壁垒,降低了参与门槛,既贴近基层又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而且活动内容兼具多样性和融合性,直接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渴望,尤其是留守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万个;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440万场,同比增长6.9%;服务22亿人次,同比增长19.8%。

每周四下午的合唱队,是李阿姨雷打不动的社区文化时间。在小区文化中心,她不仅学会了唱歌的发声技巧、节奏把控,还能上台演唱几首完整的歌曲,日子过得充实又开心。

北京市某街道办事处文化工作人员王严介绍,其所在辖区每个街道均设有文化活动中心,日常开展合唱、舞蹈、书法、太极、武术等活动,并定期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如惠民演出、节日庆祝等。街道还着力培育特色团队,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邀请专业老师进行授课指导,并组织团队参加市、区级比赛。“让文化融入烟火生活,就是文化惠民最本质的意义。”王严说。

“文化服务正在快速惠及大众,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上到线下,人人皆可享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注意到,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以社区或街道为单位、居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逐渐增多。


△ 11月1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乐队在主题音乐会上演出。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积极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借助赛事开展一系列配套文化惠民活动,实现“一场赛事,多重体验”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从“看客”到“主角”,文化种子扎根生长

家住北京市莲花池公园附近的邓阿姨是北京市阳光艺术团的组织者,擅长指挥、演奏萨克斯等乐器,平日里经常和队友一起在莲花池公园、陶然亭公园参加排练。“艺术团是大家自发组织的,成员都是艺术爱好者,除了排练,我们还经常参加街道和社区的联欢活动、市里的各类比赛,在取悦自己的同时也把欢乐带给大家。”

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内竹林边的空地上,每周日下午总被层层叠叠的观众围成“人墙”。目光聚焦之处,正是公园的“流量担当”——“海淀哥舞蹈队”,领舞的“格子大叔”吴明振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刚劲洒脱的舞姿却强烈地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在这里,还经常能看到中央民族大学“网红教师”姜铁红和舞蹈队队员们一起表演舞蹈《鸿雁》,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在文化活动中,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观赏,更倾向于亲身创作、展示,参与性需求持续凸显,渴望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全国政协委员、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公众文化需求呈现出大众化与品质化并存、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特点。不同年龄、地域群体偏好差异显著,数字化平台成为获取文化内容、参与互动的重要渠道,实体活动依托线上平台持续扩大影响力。

如何推动文化惠民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文化在民间焕发持久活力?在安庭看来,首先,要挖掘基层文艺骨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项目资助孵化本地团队,让群众成为文化创造主体。其次,要搭建可持续平台,为自发创作提供展示空间,变短期输送为长效培育。最后,要赋能资源与工具,提供创作辅导、数字资源库、简易演出设备支持,降低文化创作门槛。

在“一元剧场”和中国戏曲文化周等活动中,经典与新潮碰撞出的别样魅力让观众意犹未尽。一些演出节目不仅包含传统经典剧目戏曲,还推出新创现代戏及非遗小戏、歌曲舞蹈。

“当古老艺术在广场、剧场与当代人产生真实互动,便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安庭表示,这类创新的艺术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新路径,破解了传统与现代的传播障碍,大幅提升观赏性与感染力。年轻人通过社交化、戏曲妆造体验等体验式参与,从旁观者转变为传播者,为文化传承注入可持续的基础。

“建议在重大节日策划特色活动,打造有记忆点的文化场景,让公众直观感受文化魅力,在日常生活中嵌入文化细节,让文化扎根生长,成为陪伴生活的常态。”张颐武说。


△8月24日在拉萨宗角禄康公园拍摄的藏戏展演现场。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延续雪顿节藏戏表演习俗,8月23日至27日在拉萨宗角禄康公园、罗布林卡等地组织举办藏戏展演活动。据了解,该活动自2012年开展至今,已成功举办13年,成为当地具有延续性的文化惠民项目。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 摄

既要“看上戏”,更要“看好戏”

虽然基层文化惠民活动愈发蓬勃,极大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王严在工作中发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年轻人主动参与、持续投入的意愿明显不足,未能充分融入基层文化建设中。

张颐武也表示,部分活动还存在对公众文化需求把握不足、适配度不够精准等问题,而且公众参与度仍有提升空间。此外,部分优质活动常态化、持续性也显不足,难以持续回应公众需求。为此,他认为,基层文化机构应充分调研公众文化需求,让文化活动更加贴近年轻人,加强同专业院团的沟通对接,借助专业人士的资源、经验和技能,优化基层文化内容精准度,提高创新性,强化精品供给。

优质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分布尚存差距。在基层,人们对话剧、戏曲、音乐会等文艺形式的欣赏愿望不断高涨,但是基层能够提供的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质量有限。近期,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要求面向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戏曲演出、艺术普及等活动。

“数字智能技术推进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进程,为优质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舒勇建议,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整合全国博物馆、图书馆、文艺院团等优质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根据用户偏好精准推送内容。同时面向数字弱势群体开展应用培训,推广适老化设计,确保服务全覆盖、无遗漏,真正实现优质文化资源全民共享。

安庭则建议,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联动配送网,推动国家级院团、省级精品剧目定期下乡巡演;在乡镇文化站开设VR戏曲体验、数字文化长廊等设施,以技术弥合资源鸿沟;推行“群众点单—政府派单—团队接单—社会评单”服务模式,针对老年群体增设戏曲专场、开设社区艺术课堂;针对年轻人引入沉浸式话剧、国潮音乐会等新形态。“最终目标是以‘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让公众从‘看到戏’迈向‘看好戏’,在品质体验中实现文化获得感的实质性跃升。”

记者:秦云 李律杉

文字编辑:杨智嘉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政协网 incentive-icons
人民政协网
人民政协网
19211文章数 107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