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话剧也是如此。经典戏曲《牡丹亭》经我校学生改编并在两个校区先后上演,这本身就是对西法大剧社社员们的考验,特别是对编剧的考验。所以我们应该怀着包容的心态看这部话剧,并用心帮他们反思。
![]()
人生本来就是广义的艺术,话剧《牡丹亭》的演员的演出还是很出色的。他们在诠释各个角色没有太大错误。在观看时,观众能感受到他们的用心。每一个人有他的生命史,剧中每个角色也是。在话剧写出,到话剧演出。它的生命力就在慢慢的增强,由一道微弱的光,慢慢变成一道耀眼的光芒。
俗话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凡是本色出演,我们就不能刻意以一己之见评判他的好坏,只能说他的不足,而当我们说他不足的时候,站在自己角度上是不全面的,毕竟话剧的演出是面向大众的。
![]()
话剧的评判应以话剧的意义为基准,话剧的改编也是。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改编话剧不能迎合低俗口味,而应该在其本身的高雅上,展现其本身的经典。当然我所说的时势造英雄,不是在造而在于时势二字。本在继承传统文化上,就应该推陈出新,取其精华。这演出的九幕话剧是不足以体现它的经典之处,但可行的是在改编剧本的时候,可以唯选其精彩之处,结合当下,站在观众的位置上打量话剧的体貌。该凸出的骨头不能陷进去,该有的皮肤不能糙,该有的神情不能失。
初读《牡丹亭》,我有一种在读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的感觉,王子一吻唤醒沉睡的公主,柳梦梅让杜丽娘复生。但感觉归感觉,戏说归戏说。《牡丹亭》这部经典还是逃不出“发乎情而止乎礼”的传统运作模式,而在当今演出舞台上,可否能够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做以思考?跳出原本的格局,寻求另一个重生。
![]()
当然话剧本身的意义就很高雅且富有人性反思,如何跳出原本的格局,并发现新的亮点,这太难了!这本没有多少新意的社会,在僵硬的体制下,逐渐成了一具死尸,连臭味都不再引起人们的关注。看多了,索性就习惯了。习惯了,索性就置若罔闻了。
我们需要解读经典,需要在新时代的社会中看清经典的作用。它能带给我们的不再是回味,更不是玩味。而是一字一眼的反省,也是对于现实社会的重新认知。用一种能被大众接受的方式与内容,唤醒人们心中已然存在的良知。在一幕幕舞台表演和生活演绎中,变得更富有弹性,学会回馈自己的良心给自己的生活,亦给前辈留下的经典。
![]()
我们需要演绎经典,一次两次的尝试并不能够成功,甚至不能够入众生法眼。但若有一颗至纯至静的心,从创作剧本到演出,从舞台设置到人员安排,我们都能学会并从中体味到优良的中华传统,用行为感召,用再现诉说,这一样的精彩中会有不一样的魅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