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锂电企业争抢的电极材料技术,到福耀玻璃需要的汽车轻量化玻璃工艺,再到厦门钨业追求的稀土绿色加工方案——双碳目标与工业4.0浪潮下,制造业的升级本质是“材料技术的突围”。
外界常担忧“传统工科会被技术淘汰”,但福建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践给出答案:真正会被淘汰的,是只会死记理论的“书本型人才”;而懂技术落地、能跨界解决问题的材料学子,早已成为产业争抢的香饽饽。
![]()
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源于贴合产业的学科与课程体系。学校两大核心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均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更是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从专业根基上就瞄准“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学院搭建起“本科 - 硕士”贯通的培养链条,确保人才能力与产业升级同频。
更关键的是,学院没有停留在传统课程框架,而是针对福建材料产业特色,构建了区域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数字化成型、新成型技术等6大模块化课程体系,像“金属塑性成形与模具数字化”课程,直接对接车企、模具企业的生产实际,让学生在校就能掌握行业主流技术工具,从源头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
产教融合则是学院链接产业的关键纽带。据官网信息,学院与福耀玻璃、宁德时代、厦门钨业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其中与福耀集团的合作可追溯至 2004 年,双方联合攻关的“汽车玻璃深加工的关键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已成功应用于福耀集团及20多家子公司,累计新增产值超 200 亿元,这份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产业核心技术的平台。这种“企业需求进课堂、产业难题进课题”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实习对接,而是让专业教育完全嵌入产业链,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配岗位需求。
![]()
就业与升学的数据,不过是培养质量的自然结果。近5年学院就业去向落实率超92%,众多毕业生被宁德时代、厦门钨业、福耀玻璃等知名企业录用。近3年考研平均每年升学率达20%,学生被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升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因“技术适配性强、实践能力突出”,多数能在入职 1-2 年内快速适应岗位,部分甚至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匹配度、专业能力满意度始终保持高位。
![]()
其实专业选择的本质,是选“与产业同频的成长路径”。福建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的底气,从不是靠头衔堆砌,而是“产业缺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
在双碳与工业4.0的浪潮里,这样的专业培养,不是怕被淘汰,而是主动跟着行业升级——这或许就是工科专业在新时代的生存逻辑:不是躲着技术变,而是借着技术,把自己变成产业离不开的“解决问题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