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2025年9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招投标行业及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新阶段。远程异地评标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打破物理时空界限的新型评标组织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驱动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评标活动的效率与公平性。
一、技术赋能:流程重构催生评标效率革命
(一)全流程电子化重塑操作范式
全流程电子化是远程异地评标的基石。电子交易系统通过引入CA认证、电子签章、数据加密等技术,构建了严密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了从项目登记、场地预约、专家抽取到在线评审、结果公示的全流程线上化运作。
以海南省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例,其远程异地评标实践实现了投标人“零跑腿”参与。投标文件通过加密技术实时同步,彻底消除了纸质文件传递的延误和丢失风险,避免了人工录入误差。据统计,相较于传统模式,全流程电子化使评标流程耗时大幅压缩高达60%,推动了评标工作从“线下聚集”向“云端协同”的根本性转变。
(二)智能辅助系统提升评审效能
AI算法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评审效能带来了质的飞跃。智能辅助系统能够自动处理海量数据,精准识别问题,并优化专家资源配置。
湖北省武穴市公安局业务用房项目的实践极具代表性。该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62家投标单位的1400余项资格审查内容,仅用6秒即完成比对并生成结构化异常报告,辅助专家快速定位问题,使评标效率提升60%。此外,在湖北某桥梁工程项目中,智能算法跨区域精准匹配了一线城市的结构专家,有效解决了本地冷门专业资源短缺问题,评审精准度提升40%。
(三)安全技术筑牢数据防线
区块链与国密加密技术为远程异地评标构建了全流程安全屏障。
福建省厦门市“双盲”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投标文件全流程数据实时上链存证,任何操作痕迹均被完整、不可篡改地记录,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结合动态密钥加密传输,实现了专家与项目信息的双向匿名,有效防止信息泄露。
二、空间隔离:多维屏障构筑公平评审生态
(一)物理分离切断地域化利益关联
主副场分设机制实现了招标人、投标人、评审专家三方的物理空间隔离,有效阻断了“熟人社会”对评审公正性的干扰。
河南省濮阳市在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中推行“三随机”模式,即副场、专家、机位全省随机分配。主场与副场距离超过200公里,专家通讯工具统一寄存,评标区全封闭管理,使得私下接触几乎不可能。此举根本性遏制了“围标串标”现象,据统计,评标投诉率较传统模式下降30%。
(二)信息加密构建全链条保密体系
双向匿名与分段授权机制构建了全链条保密防线。
福建省厦门市“双盲”评标模式中,专家抽取时隐藏项目详情与投标人信息;分配副场时屏蔽专家身份与所属区域。关键信息通过动态密钥加密传输,确保信息安全。以2025年某公安业务用房项目为例,系统随机选定深圳、柳州为副场,专家自始至终不知项目所在地及投标人信息,评标后数据立即脱敏,实现了“信息孤岛”式的安全防护。
(三)全程留痕强化动态监管效能
智能监控与电子监察相结合,构建了全方位、可追溯的监管体系。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中部署55个智能监控机位,应用行为分析技术实时捕捉专家异常操作。评标音视频同步上传至区块链存证平台,利用其不可篡改特性确保数据真实。监管部门通过“云监督”系统实现远程在线核查,形成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闭环监管。该模式使项目质疑率大幅下降72%,有力维护了评标公正性。
三、协同共享:资源整合优化行业整体效能
(一)跨域专家库破解资源配置失衡
全国统一专家库共享目录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壁垒,实现了优质专家资源的跨区域高效调度。
山西省“唐槐路雨水主干管改造工程”作为全国首例三省联评项目,以山西为主场,广州、武汉为副场,通过智能算法从三地专家库中精准匹配市政工程专家。这不仅解决了本地专家资源紧张问题,还引入了多元视角,使专业匹配度提升60%。山东省整合全省超万名专家,2025年为237个偏远地区项目跨域调配冷门专业专家,评审质量满意度高达98%。
(二)场所工位统筹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标准化评标场所与智能调度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场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安徽省对全省500余个独立评标工位进行整合,形成全省共享工位资源池。智能算法根据项目需求动态分配场地资源。以合肥某基建项目为例,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就近调用滁州闲置工位,减少专家跨市差旅成本40%,项目协调周期从5天压缩至48小时。海口市通过建立工位共享标准,使副场场地利用率提升30%,2025年累计节约场地租赁费用超200万元。
(三)区域协作机制促进全国市场统一
省际合作框架的建立,推动了技术标准与监管规则的互认,打破了区域壁垒。
长三角地区建立的“1+N”远程异地评标协作网,将合肥、杭州、南京等12个城市紧密联系。各地统一电子交易系统接口标准与评标流程规范,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无缝对接。2025年实施的“杭州拱墅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采购项目”中,三省四地交易平台依据统一标准协同运作,明确了责任分担与成本补偿机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的落实,通过技术赋能、空间隔离与协同共享三大路径,构建了推动效率与公平双重提升的强大体系。
在技术层面,全流程电子化与智能辅助系统的深度融合,重塑了评审范式。海口市的实践实现了流程耗时压缩60%;武穴市项目借助AI技术使评标效率提升60%;区块链与加密技术在厦门、濮阳项目的应用,则为数据安全构筑了坚实防线。这些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从源头上保障了过程的可靠性。
在制度层面,物理隔离与信息保密机制有效斩断了利益链条。濮阳市的“三随机”模式使投诉率下降30%;厦门市“双盲”评标通过双向匿名实现了全链条保密;湖北咸安区的智能监控系统则将质疑率降低72%。这些制度创新构筑了多维度的公平屏障,显著提升了评标公正性。
在协同层面,跨域协作机制优化了资源配置。山西省的三省联评项目将专业匹配度提升60%;山东省的专家共享使偏远地区项目评审满意度达98%;安徽与海口在工位统筹方面的探索,显著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长三角的区域协作则为全国市场统一提供了实践样板。
实践表明,技术驱动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产生了巨大协同效应:评标时间压缩60%以上,交易成本降低40%,投诉率控制在3%以下,有效遏制了围标串标等乱象。随着跨区域协同的深化与技术标准的统一,远程异地评标正强劲推动招投标行业向数字化、透明化、全国一体化转型。这不仅顺应了行业发展趋势,更为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亿邦智库将持续关注招投标领域的最新进展,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或发送邮箱。
联系邮箱为:zhangjing@ebrun.com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