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渡性养老金,有人拿600,有人拿1500,差距到底在哪?
![]()
一句话:差在“视同年限”和“缴费指数”两条线,外加一条隐藏buff——你是不是“事转企”。
![]()
先把最新数字摆桌上:2023年计发基数涨到12160元,比旧数11525元直接抬了5.5%。
基数一高,同一条公式算出来的钱自然水涨船高,但“水涨”不等于“船一样高”,船高多少还得看你自己那条船的尺寸——也就是视同年限和实际缴费指数。
视同年限,简单理解就是国家替你“认账”的工龄。1992年10月前上班、没交过钱的那些年,国家说“算你交过”,但只给“虚拟缴费”。
案例A只有4.25年,案例B有9.92年,差出5年多,光这一项就拉开好几百。
缴费指数,就是“你交的社保工资”除以“当年全市平均工资”。
指数0.2,说明你一直按最低线交;指数0.5,等于交在平均线。
北京现在允许早期缴费按“保底0.4”回溯,可案例A只有0.2414,说明他当年工资远低于社平;案例B 0.4934,几乎贴着平均线。
指数差一倍,过渡养老金就差一倍,再乘以视同年限,差距立刻滚雪球。
还有一条暗线:N实98。它只算1998年6月30日前“真刀真枪”交过钱的年份,上限7年,案例里的5.75年属于正常段。
N实98越长,公式里的“实际”部分越大,但这条线对差距影响远小于前面两条。
最隐蔽的buff是“事转企”身份。
事业单位转企业的人,社保系统会额外塞一笔“个人账户补贴”,案例A那580.14元就是这笔钱。
它不进过渡养老金公式,却直接加在总待遇上,相当于国家给的历史补偿。
普通企业职工没有这块红包,别眼红,人家当年改革时工龄被“买断”,这笔钱算一次性安慰奖。
把三条线一起算,2023年新基数下,案例B的过渡养老金从1470元涨到1551元,案例A只从650元涨到686元,差距从820元扩大到865元。
这还只是过渡部分,真正到手的月养老金还要加上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甚至“新老办法对比保底”。
北京对1998年前参加工作的人,会同时用“老办法”算一遍,如果老办法更高,直接按老办法发,过渡养老金再高也拿不全。
换句话说,过渡养老金只是“蛋糕的一层”,不是整块蛋糕。
想缩小差距,只剩两条路:一是趁还在岗,把缴费指数拉到1以上,哪怕多交三五年,也能把全程平均指数往上提;二是别提前退,缴费年限每多一年,基础养老金直接加1%,过渡部分也会再滚一圈。
已经退休的,公式锁死,只能接受现实,但看懂门道,至少能给子女排雷:以后上班别只图到手工资高,社保按最低线交,退休后都会变成“隐形亏损”。
最后记住一句话:过渡养老金差距不是玄学,就是“国家认的年限”乘以“你交的档次”。
年限国家送,档次自己挣,送的多不如挣得高,挣得高不如活得久,活得久才能慢慢把差距吃回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