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漫山翠竹到遍野茶香,咸宁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以特色产业链建设为纽带,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
一根翠竹撑起绿色产业新脊梁
深秋时节,通山县九宫山镇振南竹业的生产车间里暖意融融。工人们戴着隔热手套,将刚出炉的乌黑油亮的竹炭小心取出,冷却后封装装箱,这些优质竹炭即将发往武汉、东北等多地市场。仓库角落,曾被当作废料丢弃的竹屑,如今成了每吨价值300元的“香饽饽”,公司每天还要从安徽、江西调运几十吨补充原料。
“每天消耗40至50吨竹屑,能生产10吨竹炭,每吨售价约3000元。”“竹二代”朱泰松指着车间顶部的管道介绍,通过“气炭一体化”改造,制炭产生的烟气可二次燃烧供暖,用于烘干竹制品,既减排又降本。经碳化处理的竹筷耐用度大幅提升,售价翻了近十倍。此后,朱泰松持续发力,开发出竹篓、竹简、戒尺等文创工艺品,实现竹资源“吃干榨尽”。
在崇阳县桂花泉镇的雷竹小镇,另一番“竹产业”图景同样鲜活。种植大户叶琼踩着谷壳在竹林中查看笋情:“给竹笋盖层谷壳,就像住进暖房,冬天也能上市,价格比春季高出好几倍。”1998年,崇阳从浙江引进雷竹却遭遇技术瓶颈,叶琼举家迁来扎根山林,带领村民攻克种植难题。如今,崇阳县雷竹种植面积超4万亩,年产值突破1亿元,“崇阳雷竹笋”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接过父辈“接力棒”的蒋国庆,成立绿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建成全省唯一、全国第六家采用液氮储存保鲜技术的竹笋加工厂。“两个冷库可储存100万斤鲜笋,深加工成红油笋丝、手剥笋等产品,年产值达3000万元。”蒋国庆手持包装精美的笋制品介绍,公司还为成都大熊猫供应专用竹笋,让崇阳雷竹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80后”庞超则在雷竹小镇建起竹艺工坊,请来湖南羊楼司的老匠人,开发出竹房子、竹熊猫等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带货每月接到30万元订单,让传统竹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作为“中国楠竹之乡”,咸宁现有竹林180万亩,占全省竹林资源的80%,其中楠竹约178万亩,立竹量达2.2亿根,是全国最大的楠竹产区之一。
从通山的“全竹利用”到崇阳的“三产融合”,咸宁竹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精准赋能。咸宁出台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全力解决企业用地、交通等实际难题。咸安区浮山街道为引进的亿达竹业修建1.4公里的“产业路”,推动形成以亿达为“链主”的竹产业园。如今,咸宁已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文旅的完整竹产业链,2024年,全市竹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数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
![]()
一片茶叶“泡”出乡村振兴新滋味
10月29日,“咸宁桂花茶”系列新品推介会,七大新品将“桂香+茶香”送往舌尖上,团体标准落地,29家茶企发力,将实现4.6亿元产值。
漫步咸安区官埠桥镇官埠村逸思园生态茶场,郁郁葱葱的茶园里,工人们正忙着给茶树施基肥。“这里是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园。”咸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为支持逸思园建设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园”,该局争取56万元项目资金,对500亩官埠桥镇生态茶业基地进行改造提升,并辐射推广至周边1万亩茶园。
所有茶园均采用绿色防控模式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平均每20至30亩安装一盏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同时投放生物导弹和捕食螨防治害虫,使农药施用量减少30%、化肥施用量减少15%,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拥有悠久种茶历史的咸宁,始终在探索老茶区焕发新活力的路径,从技术、品牌、产业链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茶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品牌建设是咸宁茶产业突围的关键。我市积极组织茶企参与国内外各类展会,持续打响“咸宁桂花茶”“赤壁青砖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在第九届“亚太茶茗大奖”中,咸宁13个茶品牌斩获殊荣,其中,川玉茶业“川玉桂香”、芽旗香茶业“旗红”荣获特别金奖。
“这些奖项既是对咸宁茶叶品质的高度认可,更为咸宁茶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的品牌塑造,咸宁茶叶均价较五年前提升30%,品牌溢价效应显著。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让咸宁茶叶实现“浑身是宝”。在赤壁市青砖茶产业园,除了传统紧压青砖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医药、茶服装、茶日化等多种衍生产品琳琅满目。“我们将茶叶深加工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游客前来不仅能品茶,还能体验制茶过程、购买文创产品。”产业园负责人介绍,2024年赤壁青砖茶综合产值突破170亿元,带动周边5000余户茶农增收。
如今,咸宁已形成以咸安桂花茶、赤壁青砖茶、通城绿茶、崇阳黄精茶为核心的特色茶产业布局,全市茶园面积达53.47万亩,年产茶叶1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200亿元。
![]()
![]()
一种聚力擘画“茶竹”特色双引擎
站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步道上,俯瞰咸宁城,一片郁郁葱葱。在这片森林覆盖率高达57.05%的绿色沃土上,一江(长江)一山(幕阜山)两湖(斧头湖、西凉湖)纵横全境,构成了咸宁9861平方公里的全域山水生态格局,更培育出了赤壁青砖茶与楠竹两大特色产业。
坐拥丰富的生态资源,咸宁系统谋划了赤壁青砖茶与楠竹两大特色产业,通过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在茶产业发展方面,市农业农村局将以八大升级工程为抓手,推动青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优良品种选育,建立全链条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通过实施“咸宁人喝咸宁茶”倡议,培育本地消费风尚,并借助高端平台深度挖掘茶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培育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头部企业。面向多元化消费需求,开发便捷化、时尚化、年轻化、功能化新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矩阵,壮大产业集群。
在竹产业方面,市林业局着力加强基地培育,提升竹林质量,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与装备升级,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加速“以竹代塑”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精心承办竹产品展示暨创意大赛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咸宁竹产业特色优势。同时,加快竹林碳汇开发,推动林业资源盘活,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通过系统布局与精准发力,我市正致力于将青砖茶产业打造为更具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和富民产业,同时推动楠竹产业向更高附加值、更广应用领域拓展。“茶竹”两大特色产业的双轮驱动,必将为咸宁的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描绘出更加绚丽的画卷。
让生态产业化促产业生态化
○甘青
当通山竹炭的烟气转化为供暖能源,当崇阳雷竹在寒冬卖出春笋数倍的价格,当赤壁青砖茶衍生出茶服装、茶日化等多元产品——咸宁用一根翠竹、一片茶叶,书写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生动答卷。其以特色产业链为纽带的实践,让绿水青山成为富民强市的“绿色银行”。
咸宁的破局之道,在于对生态资源的“精耕细作”而非“粗放开采”。漫山翠竹曾是“沉睡的宝藏”,如今通过“全竹利用”,让竹屑变“香饽饽”,制炭烟气循环供暖,竹筷经碳化后售价翻十倍,文创产品让老竹焕发新生。茶叶产业同样打破“就茶卖茶”的局限,从绿色防控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到液氮保鲜延长产业链,再到“桂香+茶香”的新品创新,甚至衍生出茶医药、茶服装等跨界产品——这种“吃干榨尽”式的资源利用思维,让每一份生态禀赋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2024年竹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超200亿元的亮眼数据,正是对“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最佳阐释。
咸宁的产业崛起,离不开“政策精准赋能+市场主体发力”的双轮驱动。政府并非“大包大揽”,而是找准定位做“服务员”,如出台专项规划破解用地交通难题,修建产业路培育竹产业园,争取资金打造生态茶园示范园,为产业发展搭建起坚实框架。更关键的是,无数市场主体在这片沃土上释放活力,如“竹二代”推动技术改造,种植大户攻克雷竹种植难题,“80后”匠人用直播带货激活传统竹艺,茶企抱团参与展会打响品牌。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模式,既避免了政策空转,又激发了民间创造力,最终实现数万名农户增收致富,让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民生。
这背后的深层启示,在于构建“三产融合+品牌赋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竹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茶产业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茶文化体验,两大产业都跳出了单一的农业或工业范畴,形成了“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延链”的完整生态链。更值得关注的是品牌意识的觉醒,从“崇阳雷竹笋”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到“咸宁桂花茶”“赤壁青砖茶”在国际展会斩获大奖,再到茶叶均价五年提升30%的品牌溢价,咸宁用品牌建设打破了“好酒也怕巷子深”的困境,让特色产品拥有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
如何实现生态产业化,怎样做到产业生态化,咸宁的探索是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立足本地禀赋做“特而精”;不依赖资源消耗,而是通过产业链延伸与科技创新提升附加值;不忽视市场力量,而是用精准政策激活多元主体活力。毕竟,绿水青山从来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最宝贵的财富,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将其转化为富民强市动能的“金钥匙”。
来源:咸宁日报
文/图记者:朱亚平 夏正锋
一审/编辑:黄亚琦
二审:石丽丽
三审:陈小彬
监制:朱封金
出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
![]()
1.
2.
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