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你家那个曾经活泼爱闹的孩子,好像突然“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把房门关得紧紧的身影。那扇门,像一道结界。门外,是你焦急的关心和热腾腾的饭菜;门内,是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世界——在那里,手机是唯一的光源,耳机的白噪音是唯一的慰藉,沉默是他们最坚固的铠甲。
![]()
我们西安千岛家庭教育的老师们,在无数次的咨询中,都听到过父母同样困惑无助的声音:“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其实,那间房间,既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牢笼。
他躲进去,是因为外面的世界让他感到压力、挫败、无法呼吸。可能是一次考试的失利,可能是一句无心的玩笑,也可能是积压了太久、不知如何诉说的情绪。房间成了他唯一能掌控的、不被评判的角落。
但与此同时,他也被“锁”在了里面。孤独、悲伤、自我怀疑在四面墙壁间来回碰撞,他被困住了,想出来,却没有力气,也没有方向。
这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最本能的反应用力去“敲门”——
- “你出来!我们谈谈!”
- “整天抱着手机,像什么样子!”
- “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理解?”
结果呢?那扇心门往往关得更紧,甚至从里面上了锁。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真正地“敲开”那扇门,不是破门而入,而是让他愿意从里面为我们打开一条缝?
在千岛家庭教育,我们想跟各位西安的爸妈分享几个“非暴力”敲门技巧:
第一招:把“质问”换成“递水”。
别在门口站着喊话。试着默默端一杯水进去,放在他桌上,或者轻轻帮他收拾一下乱扔的衣物。你的行动在说:“我知道你很难受,我在这里,不打扰你,但你需要的时候,我随时在。”爱的传递,有时候不需要语言。
第二招:放弃“正确”,聊聊“无聊”。
别一开口就是学习、未来、人生大道理。这些对他来说太沉重了。试试看说:“我看你最近好像挺喜欢这个游戏/这个明星?”或者“今天天气真好,咱俩啥也不干,就下楼晒晒太阳咋样?”当我们不再试图“纠正”他们时,沟通的通道才可能开启。
第三招:做他最坚实的“盟友”,而不是“审判官”。
当他终于愿意说出一点点心里话,哪怕在你看来是“小题大做”,也请千万忍住说教的冲动。他告诉你被同学孤立,你要说的不是“那你应该主动一点”,而是“那一定让你很难过。”他不需要一个法官来判定谁对谁错,他只需要一个战友,告诉他:“别怕,我跟你一起。”
我们知道,这很难。为人父母,看到孩子受苦,心如刀割。你会焦虑,会无助,会怀疑自己。这些情绪,在千岛家庭教育的父母课堂里,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也完全理解。
但请相信,那个躲在房间里的孩子,他并不是“坏”了,他只是“病”了。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责备和催促。
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拆掉他的房间,而是帮他重新有勇气,自己走出来,发现门外的世界,依然有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