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出头的小伙子,怎么就第二次脑梗了?”当34岁的赵先生(化名)和家人拿到检查报告时,满心都是困惑与担忧。一个月前,赵先生毫无征兆出现左侧肢体无力,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而这已是他第二次遭遇脑血管病危机。
8年前,赵先生曾因突发头晕就诊,被诊断为“脑梗死”。所幸发现及时,经过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治疗后,未留下明显后遗症。而那一年,他才仅仅26岁。
本以为这场健康风波就此平息,没想到今年,赵先生再次出现左侧肢体无力症状。起初症状不明显,他以为是劳累过度,然而,一段时间后,无力感加重。虽然没有出现头痛、呕吐等典型症状,但之前生病的记忆如同一记警钟,在他脑海中敲响。当地医院再次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为寻求更全面的评估,赵先生来到了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
入院后,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张艳良医生迅速为其完善相关基础检查,在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在局部麻醉下为赵先生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这项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走行、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造影结果显示,赵先生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轻度狭窄。虽然狭窄程度并不严重,但大脑中动脉是脑供血主干道,出现狭窄极易引发大面积脑梗。
考虑到患者年龄较轻,且二次脑血管事件发作蹊跷,张艳良医生怀疑“卵圆孔未闭”是其隐蔽的病因。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医生为赵先生安排了右心声学造影检查。
什么是右心声学造影?
右心声学造影是一种无创、安全的超声检查技术,通过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动态观察右心系统及左心系统的显影情况,精准判断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及分流程度。它是诊断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心脏结构异常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年轻脑梗患者的病因排查具有关键意义。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右心声学造影提示阳性,存在明显右向左分流。“这就是关键线索!”张艳良医生解释道,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右心系统与左心系统之间有完整的间隔,血液不会直接互通。但当存在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等情况时,静脉血中的微血栓、空气栓子等可能通过这个分流通道,绕过肺部过滤,直接进入动脉系统,随血流堵塞脑血管,最终引发脑梗。对于年轻的不明原因脑梗患者,这种“心源性”因素是重要的排查方向。
明确病因后,医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给予赵先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强化血栓预防,同时继续他汀调脂、改善脑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等对症支持。鉴于病因与心脏结构相关,目前赵先生已转至心内科进一步治疗。
医生提醒:
脑梗死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年轻患者若出现持续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对于有脑梗病史的患者,除了规范服药,还应定期复查血管情况,同时排查卵圆孔未闭等潜在病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复发风险。
普华医生
![]()
张艳良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点击预约
专业擅长:神经系统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脱髓鞘、运动障碍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和癫痫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工作。
1997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97年至2008年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担任主治医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于2008年至2011年在徐州医科大学学习,专注介入放射学领域的研究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北京天坛普华医院,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期间曾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进修学习。
*上滑查看更多
*本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并不含有关于使用任何药物、医疗技术、外科设备、诊疗方法的广告或意图。
*本页面内容为科普性质,不应用于医疗、保健问题的解决或疾病诊断,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需遵医嘱。
*本文图片来源:包图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