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
在复兴区邯郸园博园,蓝天白云下,远处错落有致的高楼与茂密的森林树木、美丽的乡村民居等构成一幅城市美丽图景。
![]()
骑行爱好者骑行在绿树成荫的沁河郊野公园。
黑煤渣里“长”出青山
11月2日,深秋的复兴区东高河村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婚纱摄影师刘宇正忙着为新人捕捉浪漫瞬间。
每一次快门的轻响,不仅定格着新人的甜蜜,也悄然记录着这片土地由“黑”转“绿”的涅槃重生。
作为曾拥有30余处煤窑的“煤炭村”,东高河村的过去刻着生态伤痕。东高河村党支部书记王生良回忆道:“街面上常年积着厚厚的煤粉尘,车辆驶过,整条街烟尘滚滚。”
2022年,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给东高河村带来转型契机。
依托沁河穿村而过的自然禀赋,以及紧邻邯武快速路的交通优势,东高河村以“森林乡村+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为定位,开启了“治山、理水、复绿”的系统工程。
汗水浇出片片绿洲,花海招来处处啼鸟,林田相映,美不胜收。今年5月,东高河村成功获授“河北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称号。
还林于山,还绿于民。“十四五”期间,邯郸的矿山荒山变绿水青山的故事接续上演——
在丛台区,从曾经遍地小煤窑的秃山荒山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错落有致、色彩多变的城市后花园;
在武安市,开展“区域化、系统化、生态化”修复治理工程,高标准打造国家级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区;
在涉县,坚持“矿山治理+旅游”思路,将符山矿区打造成千里旅游通道上一处万紫千红的国家级矿山公园……
“空气好”“环境美”成了现在邯郸市民口中的高频词,曾经对“绿水青山”的期待,正一步步变为可触摸的生活日常。
“绿水一点点回来了”
在64岁的河畔居民张惠蓉的记忆中,沁河被时光分割成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前些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灰色记忆,另一幅是如今碧波荡漾、绿树环绕的生态画卷。
“绿水一点点回来了,就像一幅水彩画似的。”清晨,漫步在沁河岸边的张惠蓉笑得开怀,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沁河重获新生的动人历程。
沁河横贯邯郸市主城区东西,是滏阳河主要支流之一。复兴区作为沁河水系发源地,曾因遍布两岸的铸造、钢渣、石料等企业,让沁河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
看得见山,也要望得见水。随着治理不断深入,沁河水质实现质的飞跃,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沁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昔日的“工业伤疤”已蜕变为包含槐香柳韵、花田叠溪等十大节点23处景观的沁河郊野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十四五”期间,邯郸将水生态保护修复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的民心民生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2023年,沁河(复兴区段)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2025年,东武仕水库、滏阳河(东武仕水库-曲周段)分别入选全省第一批、第二批美丽河湖案例。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换来了清水绿岸,也吸引了游乐园、特色农家乐、露营基地等项目沿河落地,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张双明在沁河郊野公园三号门经营着一家超市,他感慨道:“碧波映着绿岸,咱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饭’!”
蓝天下的厂区“净”悄悄
“以前工友间流传‘白衣服上班,灰衣服下班’的玩笑话成了老黄历。”普阳钢铁环保部部长李剑春感叹。
这变化,是从“环保绩效创A”开始的。A级,是环保绩效评级的最高等级,代表同行业环保治理最好水平。
作为老工业基地,邯郸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自2022年起,全市相继推动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减排降碳,以环保绩效创A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快绿色改造步伐。
怎么“创A”?市环保部门组织行业专家,到企业现场“把脉问诊”,量身定制整改方案。
普阳钢铁先后实施了全厂废气收集系统优化改造、轧钢加热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改造等工程;厂区粉状物料也全部采用筒仓储存与密闭输送。
目前,邯郸市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率达76.7%,位居河北省第一。
更让周边居民欣喜的是,每天穿梭在厂区与城市之间的运输车队也在悄然“换装”。市民李晓发现,曾经轰鸣而过的柴油重卡,如今已被安静的电动重卡取代。
“厂区‘净’悄悄的,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也多了。”李晓说这话时,阳台上新洗的浅粉色床单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与柴油货车相比,纯电动重型卡车尾气排放实现零污染,还可降低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科科长王俊峰介绍。
据统计,邯郸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全市氮氧化物总排放的51%以上,其中重型柴油货车占比约26%,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为此,我市大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快重型柴油货车的新能源替代。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超7000辆,建成武安市钢铁企业供应永年区标准件、成安县制管企业等钢材绿色运输通道,所用钢材全部使用新能源车辆运输。
精细治理换来蓝天常在。回望“十四五”,邯郸市空气质量综合数值排名逐年进步,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467,较2020年下降23.77%,历史性退出全国后二十;优良天248天,较2020年增加27天。截至目前,空气质量阶段性退出全国后三十,晴空如洗,“优”级空气已成常态。
先行先试,“绿”潮奔涌未来
当“用环境换增长”的粗放老路成为历史,环保不再是束缚发展的“金箍”,而是企业逐鹿绿色低碳新赛道的“制胜密钥”。
这把“密钥”如何解锁发展新空间?曲周中驰新材料的“绿色账户”给出了有力回答。
“这几年,我们投入资金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设余热蒸汽、余热发电项目,废气余热得到综合利用。”曲周县中驰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峰介绍,得益于绿色账户,企业在临时性流动资金短缺时,获得了银行的信用贷款。
2024年,邯郸市创新推出企业绿色账户管理机制,通过综合评估企业的绿色资产与绿色绩效,精准勾勒出企业绿色发展水平。
不光有账户,邯郸还搭建了绿色账户服务平台,“平台能根据企业的账户信息,自动匹配政策和金融产品,让企业的‘绿色成果’能变现。”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负责人付高阳介绍。
创新企业绿色账户管理、全省ESG评价试点、全省率先开展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全省率先出台生态环境领域投融资方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正成为越来越多邯郸企业的共识。
“十四五”期间,邯郸以“逐绿前行”的坚定决心,换来了天更蓝、景更美、发展质量更高的崭新局面。这份“绿色答卷”,书写在持续向好的环境数据里,镶嵌在穿梭往来的纯电动重型卡车上,更洋溢在市民幸福的笑容中。
本报记者 王丹丹/文 通讯员 聂长青/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