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琼剧《黄道婆》的锣鼓声在剧场中响起,一段跨越七个世纪的文化记忆被悄然唤醒。这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纺织先师,携着海南岛的海风与黎族织锦的斑斓,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出别样的艺术光华。
壹
传奇在流动中生长
黄道婆的一生,是一部关于"流动"的史诗。她从松江漂泊至崖州,在黎族村寨中潜心学习纺织技艺;晚年又携革新后的技术重返故里,成就"衣被天下"的伟业。这种空间的跨越与文化的交融,在剧中通过细腻的叙事与饱满的情感得以呈现。
黄道婆的流动并非简单的迁徙,而是一种文明交流的象征。她将黎族的纺织技艺与江南的丝织传统相结合,推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融合,在今天的语境下更显珍贵。剧中,黄道婆的每一次选择都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文明互鉴的生动写照。
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黄道婆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她不再仅仅是纺织技艺的传播者,更是文明对话的先行者。她的传奇提醒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交融,而非固守与封闭。
![]()
贰
情感在织线中交织
剧中最为动人的,是那些在经纬交织中绵延的情感。黄四娘(黄道婆)与宋五哥的爱情,超越了儿女私情,升华为共同追求技艺革新的精神伴侣。"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必定有所成"的誓言,成为支撑黄道婆在失去挚爱后继续前行的力量。
而黄道婆与黎族养父母拜雅、王阿龙之间的亲情,则展现了民族交融的温暖底色。第五场《别亲》中,拜雅阿母赠予黄道婆吉贝籽的场景,既是亲情的难舍,更是文化火种的传递。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在琼剧独特的唱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黄道婆的情感世界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她对黎族养父母的感恩、对宋五哥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共同织就了一幅丰富的情感图景。这些情感不仅是剧情的推动力,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叁
技艺在舞台上新生
海南省琼剧院此番演出的《黄道婆》,在艺术呈现上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其优秀青年演员林艳的表演,既保留了琼剧细腻婉转的特质,又赋予了角色鲜明的现代气质。在"台风"等关键场次中,她的表演极具爆发力,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坚定展现得层次分明。
舞台美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虚实相生的布景设计,既营造出海南的热带风情,又象征着黄道婆穿梭于不同文化空间的心路历程。纺车的剪影、织锦的纹样,这些视觉元素不仅服务于叙事,更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音乐设计上,琼剧的传统板式与现代交响思维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听觉体验。例如在《别亲》一场中,音乐并未沿用传统的悲切曲牌,而是融入了黎族民歌的轻盈动机,巧妙地表现了"悲欣交集"的情感复杂性。
![]()
肆
精神在当代中延续
在观看《黄道婆》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黄道婆所代表的开放包容、精益求精、普惠共享的价值理念,在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更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共享。黄道婆的"衣被天下",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成果的推广,更是一种精神价值的传播。她的选择与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
当观众为黄道婆的抉择而动容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共同价值的认同。这种认同超越了地域与文化的差异,指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正如剧中黄道婆所坚信的:先进的技艺应当造福更多人,文明的成果应当为人类所共享。
伍
回响与新生
琼剧《黄道婆》的成功,在于它让一个古老的传奇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它不仅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回响"。通过艺术的形式,黄道婆的故事在今天的观众心中激起了深刻的共鸣。
这种回响是多层次的。首先,它是对历史的重新发现。黄道婆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杰出女性,她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通过这部剧作,她的故事得以被重新讲述,她的价值得以被重新认识。
其次,它是对传统的创新性转化。琼剧作为地方戏曲,在当代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挑战。《黄道婆》通过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琼剧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最后,它是对文明交流的当代诠释。黄道婆的故事告诉我们,文明因流动而丰富,文化因交融而灿烂。这颗从历史深处飘来的"吉贝籽",如今已在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继续讲述着关于创造、关于分享、关于文明互鉴的永恒主题。
文/邓菡彬(作者系海南大学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