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是全国经济和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这里好大学多、离首都近,常年吸引大量外省市学生报考。高校多,机会多,本来应该是考生家长的优势选择时间。
![]()
近些年,在高校招生这个环节里出现了欺骗情况,有些违法分子以招生为借口,编造不存在的学校或者冒用类似的名字来骗钱。他们通常会许诺“保录取”、“内部名额”,还有就是说不需要按照程序去填报志愿等等,这些说法能够吸引那些急于让孩子入学的家庭。他们的目的很简单,收取费用之后就会消失不见,甚至根本不会给学生提供合法学历。
权威媒体曾经报道过核查结果,京津冀地区查出的这类问题学校有一百多所。被骗的学生和家长付出了金钱、耽误了时间,最后拿到手的证书不能被用人单位或者高校认可。这个事情对于想要报考的人来说风险极大。
![]()
这些假学校玩的把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就是用和名校听起来差不多的名字来迷惑人。“华北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学院”这种名称一看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含金量高的“华中科技大学”或者“首都师范大学”,名字相近会让家长们忙着去查,最后花了钱入学却拿不到社会认可的学历。
第二类是盗用历史上的曾用名,有一些真正的高校历史上确实有过不同的校名,一些不法分子就把这些老名字拿过来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经济学院”,要是你不仔细查,就可能以为这是正规院校的旧称又开始用了。其实正规名单里头早就不用这些名称了。
![]()
第三类是挂“国字头”或地名做幌子,有些真校用诸如东北、华东、华南、中国这些华北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学院这种名字一出来,再配上漂亮的招生简章和网站信息,简直能让人真假难辨。
假高校为了显得有可信度,会制作一些看起来很正规的宣传材料,搭建一个像模像样的网站,印制招生简章和假证书。然后他们会利用微信、朋友圈、QQ群之类的渠道去散播信息,承诺可以快速录取或者安排工作,这些宣传在视觉效果以及话术上都会经过包装处理,没多少经验的家长和学生很容易就会上当受骗。
![]()
判断是不是真的学校其实很简单,不需要懂很多知识。第一步要看这个学校有没有在教育部门公布出来的在校高校名单上,名字要完全一致不能有差错;第二步查一下学校的办学许可和登记信息,正规大学肯定会有办学资质、校址之类的资料;第三步留意招生录取的过程,正常的招生都有统一的录取办法和公示渠道,不会偷偷摸摸地绕过高考或者省招办就给考生发名额;第四步要是听到“保证能录进去”、“内部指标”、“不用填志愿”这些话就要警惕起来;第五步还可以去当地的教育考试机构或者是教育局那里验证真假,必要时让对方拿出可以被查证的信息材料来。
有些小细节也能看出风险,正规高校的网站域名一般跟学校名称差不多,信息更新有条理,联系方式能查到;假学校的网站域名很奇怪,电话是个人手机或者虚假办公地址。宣传材料里如果吓唬人、字迹错漏很多,或者是要求先交一大笔钱做保证金,这都是危险信号,任何要通过私人账号汇款的招生行为都要小心。
被虚假高校欺骗会带来金钱损失、学习中断以及学历不被认可的结果,有些学生得到的所谓毕业证无法用作就业或者继续升学之需,要想弥补起来既费时又困难,许多家庭要重新规划考试与学习事项,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
给即将面对高考生和家长,特别是要参加2026年高考的学生家庭提个醒,在报名前要做好事先准备核查清单。多用官方渠道去核对信息,减少相信来路不明广告、朋友圈推荐的事。碰到疑似招生信息可让对方交出教育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并把学校名称、办学地点、联系方式同教育部或者地方招考机构公开的信息进行比较对照,倘若存在问题就要向教育部门举报,以防止更多人受害上当。
社会方面也要持续关注,学校、教育监管单位以及媒体要继续排查并公布可疑名单提醒大家。网络平台也得加强管理减少虚假招生信息的流传。家长和学生在分享信息时需标明来源,不能把没核实过的广告当成事实去传播。
识别真假高校的关键是不要被表面信息所蒙蔽,要依赖权威渠道来验证,并且对待任何所谓的“捷径”承诺都要持谨慎态度。把注意力集中在官方发布的院校名单以及正规的招生程序上,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被骗风险的发生,希望每个填报志愿的家庭都能做好检查工作,让孩子走一条合法又正规的道路去升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