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点家务就头晕,现在走路干活都利索多了!”在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谭姨激动地分享她术后的变化。
从心脏“罢工”到重获心脏健康,得益于一枚维生素胶囊大小的心房无导线起搏器。这枚重量仅2克的微型装置,不仅为她重续“心”生,也标志着全国首批无导线心房“胶囊”起搏器在珠江医院成功“上岗”。
心跳骤缓至28次/分,七旬老人面临停搏危机
谭姨长期受心跳过缓困扰,近期更出现乏力、嗜睡等症状。外院检查提示其患有严重心动过缓,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其最慢心跳仅为28次/分,平均心跳也仅有44次/分,远低于正常人的60-100次/分钟。
因心率持续偏低,谭姨转入珠江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
术前心电图提示严重心动过缓。
心血管内科主任杨平珍介绍,谭姨所患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表现为心跳过缓与心跳过速交替出现。严重的心动过缓不仅引发不适,更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具备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明确指征。
科室团队深入讨论,最终决定为谭姨施行前沿的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30分钟微创手术 精准守护心脏节律
10月30日,在杨平珍主任主刀,余文杰、杨雅舒医师协助下,手术团队经患者右侧股静脉建立微创通道,通过造影精确定位,借助递送系统将起搏器精准植入右心耳基底部。
该起搏器头端采用螺旋设计,可牢固锚定于心肌。术中测试参数良好,无导线起搏器成功释放。
![]()
术中无导线起搏器精确定位植入部位,成功释放。
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总时长不到30分钟。患者在术中没有出现不适,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次日顺利出院。
监测显示,起搏器运行良好,各项参数稳定。
![]()
杨平珍教授(中)和团队成员余文杰主治医师(左)和杨雅舒主治医生(右)为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三大技术突破 并发症从12.5%降至2%
杨平珍教授介绍,无导线起搏器体积仅如一颗胶囊大小,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心脏起搏装置。虽身形微小,却集成了所有先进起搏技术,堪称一台功能完整的 “超级微电脑”。
该装置通过经股静脉穿刺植入心腔内,依靠内置电极与心肌接触,实时监测心脏节律,一旦发现心跳过慢,立刻发放微弱电脉冲,精准调控心律。
“从心室无导线起搏器,到具有心房感知功能的心室起搏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再到现在可以心房起搏的无导线起搏器,科技的发展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据介绍,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技术实现了三大关键突破:无需制作皮下囊袋,规避了传统起搏器15%的囊袋感染风险;消除了导线断裂或移位等潜在并发症;患者术后进行磁共振检查不受限制。
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将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从12.5%降至2%,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树立了新标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李文 通讯员 陈得舒 马彦 韩羽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