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消费理性遇见信息不透明,临期商品的争议背后是整个行业信任机制的缺失。
![]()
来源:快速消费品精英俱乐部
今年双11可谓风波不断,李佳琦、胡可等头部主播的直播间相继被质疑“清库存”。
不少消费者正价购入商品后,意外发现到手的竟是临期商品。这场讨论也将“临期商品”这个长期存在但处于边缘的领域,推到公众视野面前。
在零售行业,商品临期是所有商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而像双11、618这类消费者集中囤货的电商大促节点,自然而然地成为商家清理库存的关键时机。
当临期商品从隐蔽的角落走向主流市场,我们不禁要问:消费者抵制的真的是临期商品本身吗?或许,我们抵制的是信息不透明、是交易中失去的公平性、是信任被辜负的感受。
![]()
临期商品藏在哪?大促清库存成 “潜规则”
在快消行业,“商品临期” 是每个品牌都绕不开的难题 —— 生产多了、销售不及预期,都会堆出临期库存。而这些库存的 “去向”,远比消费者想象中隐蔽,尤其是到了双11、618这类大促节点,几乎成了商家 “清库存” 的默认战场。
大促是临期商品的 “消化出口”,头部主播成关键渠道。对品牌来说,双11的核心需求之一是 “去库存”,而李佳琦、胡可这类超头主播,自带千万级流量,能最快把临期商品 “打包卖掉”。就像今年双11,有消费者在胡可直播间花1820元买雅诗兰黛黑钻面霜,收到后发现效期只剩9 个月 —— 按3年保质期算,这瓶面霜已经生产了27个月,再等3个月就符合 “临期标准”。
![]()
无独有偶,李佳琦直播间售出的飞利浦电动牙刷,也被曝是2023年的库存货,消费者质疑 “零配件放两年,影响使用”,但品牌只回应 “未开封不影响”,拒绝换货。
![]()
不同快消品类的临期处理方式,藏着各自的 “小算盘”。食品类因为关乎健康,处理流程相对规范 —— 比如中秋后的月饼,会被回收破坏外观,再做成饲料或直接销毁,避免回流市场;但也有不良商家把临期甚至过期食品,改了日期销往监管薄弱的下沉市场。
家电类更 “隐蔽”,库存家电换个包装、贴个新日期就能重新上市,2023 年新京报就曝光过 A.O. 史密斯把数万台库存产品 “焕新” 后售卖,消费者根本看不出来。服装类没有保质期,但过季款会剪标、换商标,要么送奥特莱斯,要么低价卖到三四线城市,看似折扣,实则清库存。
![]()
线上购物让消费者 “丢了知情权”,被动接临期商品。线下买酸奶,你能翻遍货架挑最新鲜的;但线上买日用品,快递到了才知道是临期 —— 有消费者吐槽,电商平台买零食,经常收到还有1个月过期的产品,反馈后商家只给5元优惠券了事。
这背后是线上渠道的 “天然优势”:商家不用展示日期,就能把线下没人要的临期商品,打包卖给 “看不见实物” 的消费者。而平台为了提升销量,也默许这种 “库存消化通道”,毕竟对他们来说,“卖出去” 比 “卖得好” 更重要。
![]()
从 “处理品” 到 “香饽饽”,临期市场如何赚翻?
谁也没想到,曾经被当作 “边角料” 的临期商品,如今成了快消行业的 “新风口”。
从线下折扣店到线上盲盒,临期生意不仅规模化,利润还高得惊人,连个体创业者都扎堆涌入。
临期生意的 “爆发”,始于专业折扣店的崛起。前几年,好特卖、嗨特购这类临期折扣店突然火了 —— 门口挂着 “1 折起” 的招牌,里面堆满零食、美妆、日用品,吸引大批年轻人排队。
![]()
据澎湃新闻报道,这类店的综合毛利率能达到50%,有创业者透露,一家不到20 平方米的社区小店,单日营业额轻松破万,净利润率甚至能到40%。这比传统快消店的利润高太多:普通超市的毛利率大概 20%-30%,而临期折扣店靠 “低价拿货、高价卖”,赚的是 “信息差” 的钱 —— 品牌急于清库存,会以1-3折把临期商品卖给渠道商,渠道商再以 5-7 折卖给消费者,中间的差价就是利润。
线上平台也在抢临期市场,玩法越来越多。京东专门开了 “临期清仓专区”,覆盖零食、粮油、美妆等品类,已经吸引了超 190 万人关注;淘宝、天猫上,带 “临期”“折扣” 关键词的专卖店有上百家,主打 “低价正品”。
更有意思的是 “盲盒模式”,比如 “惜食魔法袋”,把临期的烘焙、简餐打包成盲盒,售价是原价的3-4折,消费者线上付款后到店自提,因为 “性价比高 + 有惊喜感”,成了年轻白领的新选择。
就连小红书上,都有人做起了 “临期二手交易”—— 有人发帖卖自家临期护肤品,也有人专门收购临期商品再转卖,形成了小型C2C圈子。
临期市场能火,本质是 “消费理性” 的转向。过去,消费者觉得 “临期 = 劣质”,但现在,尤其是年轻人,更看重 “性价比”—— 只要在保质期内,临期商品和正价商品没区别,还能省一半钱。这种心态让临期商品从 “没人要” 变成 “抢着买”:有人在折扣店囤临期零食,有人在电商平台买临期美妆,甚至有人专门蹲临期家电的折扣。
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37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 401亿元。对快消行业来说,这不再是 “处理库存的补充渠道”,而是能单独赚钱的 “主力赛道”。
假货、价虚、信息差,谁在收割消费者?
临期市场看似热闹,但背后的 “坑” 比消费者想象中多。黑猫投诉平台上,“临期” 相关投诉累计高达1.6万条,假货、日期篡改、价格倒挂等问题,正在透支这个行业的信任。
![]()
最常见的坑是 “以假充临”,用假货冒充临期正品。好特卖就曾被曝光过,采购假冒的洗护用品,再以 “临期低价”“厂家直销” 的名义卖给超市,消费者以为捡了便宜,实则买了假货。
小红书上也有类似陷阱,有人打着 “免税临期大牌” 的旗号卖护肤品,价格比专柜低一半,结果消费者拿到手发现是假货,只能靠第三方鉴定证明才能退货。这些商家抓的就是消费者的 “心理”,觉得临期商品本来就便宜,不会怀疑是假货,反而更容易上当。
![]()
还有 “伪临期” 套路,要么日期没到临期,要么价格比正价还贵。京东 “临期清仓专区” 就被发现过问题:一款皓乐齿牙膏标注 “临期”,但保质期到2027年1月,距离过期还有15个月 ——按规定,保质期≥1年的食品,到期前45天才算临期,这款牙膏根本不算临期。更讽刺的是,它的拼团价14.9 元,单独购买价17.9元,反而比京东超市的正价同款(15.9元)还贵。
这种 “挂临期卖正价” 的操作,本质是把 “临期” 当噱头,吸引消费者点击,实际并没有优惠。
最让消费者头疼的,还是 “信息不透明”。商家卖临期商品时,很少主动告知 “还有多久过期”,直播间只说 “折扣大”,详情页不提日期;电商平台把日期藏在角落,不放大根本看不见。比如胡可直播间的雅诗兰黛面霜,主播从头到尾没提 “效期只剩9个月”,消费者收到货才发现问题,维权时商家还扯皮 “在保质期内就没问题”。
这种 “先买后知” 的模式,让消费者陷入被动 —— 要么接受临期商品,要么花时间退货,最后消耗的还是自己的精力。
![]()
临期市场要 “透明”,不要 “套路”
临期商品本可以是快消行业的 “多方共赢”,品牌能清库存、减少浪费,消费者能低价买到正品,平台能提升销量。但现在,因为假货、套路、信息差,它慢慢变成了 “商家收割消费者的工具”—— 双11大促拉长战线,本质是为了多卖临期库存;主播带货不提日期,是为了快点清货;平台默许乱象,是为了赚广告费。
对快消人来说,要想让临期市场走得远,关键在 “透明”,品牌要主动标注临期商品的日期,不搞 “暗箱操作”;平台要加强审核,把假货、伪临期商品挡在门外;监管部门可以出台更细的规则,明确 “临期标准” 和 “销售要求”。而消费者也要理性 —— 不要被 “低价”“大促” 冲昏头脑,买之前先问清日期,尽量选正规渠道,避免当 “冤大头”。
毕竟,快消行业的核心是 “信任”。如果商家只把 “临期” 当噱头,把消费者当 “库存消化器”,再火的市场也会凉。
参考资料
1.《当临期货混入双11,抵制临期商品的我们究竟在抵制什么?》惊蛰研究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