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从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只要是仿古山水画,基本上都用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画山石。披麻皴很经典,但看多了就会觉得缺少阳刚之美。为什么画家会形成这种审美观?原因很简单,那些受尊重的画家基本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画画并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与画画相比他们更愿意写诗词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溪山闲棹图》是明代画家姚绶的作品,他是朝中官员担任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贵被贬返乡。归乡后,他重拾书画爱好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家。溪山,泛指美好生动的自然景色。棹,是船桨的意思。不用船桨,意味着画中人被山水景色吸引,不想离去。从内容看,应该是姚绶归隐田园之后的画作,用来表达他无欲无求、超逸绝俗的心境。
![]()
姚绶 溪山闲棹图
这是一幅披麻皴山水画,画中高山轮廓没有崚嶒变化看上去圆多方少。这种土石质地的大山很适合用披麻皴描绘。山中的每一道皴擦纹理,都代表一条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形成的沟谷。看上去浑厚苍润,细看又能品出江南山水特有迷蒙空灵。
《溪山闲棹图》是横构图山水,在空间处理上更需要注意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姚绶布置了一江两岸的构图样式,希望利用流水形成的开合变化让空间显得深远。前景条状空间横跨整个画面,好像“盖住”中景和远景。这样画看似堵住了气韵流转,换个角度看空间的纵深感出来了。也就说,姚绶很有想法。他利用疏密、开合关系,在构图上弥补披麻皴的单调感觉。
![]()
姚绶 溪山闲棹图 局部
横向构图画作,先从画面右侧开始欣赏。看上图局部可以发现,河边平冈地貌姚绶采用了两种方法进行描绘。右侧山石一角用皴擦染点等多种技法,平缓丘陵没有了皴法以擦染为主。从表现手法看,各种技法为画面的视觉效果服务。先解决形似,才能探讨神韵。哪怕他没有细致刻画丘陵地带的肌理特征,还是让人觉得真实感极强。
画仿古山水画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只关注技法忽视细节的合理性。在前辈名家画中合理的细节,未必适用于任何一幅作品。想要画面生动充满自然气息,要从真实入手。
![]()
姚绶 溪山闲棹图 局部
一江两岸,前景地貌和远景地貌截然不同。从笔墨技法也能看出原因,前景丘陵地带水土流失,有了变成平原的趋势。画到这般程度,哪怕仅用擦染技法谁能提出异议!
中景山石画法用到了披麻皴。可以看到,姚绶严格按照山石结构轮廓进行皴擦。这样画可以保证一组山石中也能产生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一块块石头从小大到大,不断堆叠就变成了山体。皴擦强调石块表面凹凸变化,晕染表现水边山石布满苔藓。干湿并用,形成一种自由洒脱的韵味,让人联想到画家的心境。
![]()
姚绶 溪山闲棹图 局部
美中不足就是画中的那条蓬船用线很僵硬,破坏了笔墨上的韵味。看了那么精彩的皴擦晕染,让人不相信山水和蓬船出自一人笔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