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今年是范德智当选赤城县高栅子村“领头人”的第十年。
十年来,他带领村民们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兴建大棚,推广架豆种植,村庄的整体面貌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也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变成了如今的2.2万余元。
高栅子村所处的大海陀乡与北京延庆交界,海拔1314米,属于高寒地区。长期以来,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部分村民种植架豆。但由于露天种植产量低、品质差、病虫害多,加上自然气候影响,收入很不稳定。
范德智是土生土长的高栅子村人。说起村中往事,他不自觉皱起了眉头:“那会儿的露天架豆极易患上炭疽病,不仅影响产量,长出来的架豆纤维粗、口感差。年轻人在村里也看不见希望,纷纷外出打工。”2015年,范德智49岁。在外打拼多年的他,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这年,他回到村里,便下定决心留下来,带着乡亲们致富。
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2018年,高栅子村迎来了农业农村部驻村工作组。在一次座谈会上,范德智将村子面临的困境说了出来。经过实地调研评估,工作组认为,高栅子村很适合推广大棚架豆种植。在范德智与时任高栅子村第一书记陈锋胜的努力争取下,农业农村部投资26万元,建起了高栅子村架豆种植实验基地。“实验基地共有10座大棚,每座占八分地。通过科学种植,当年9月收获的架豆色泽嫩绿、口感极好,受到许多消费者的欢迎。”范德智说,“最后一算账,每个大棚增收1.5万元,大家看到了希望。”
2019年,高栅子村争取到国家扶贫补助资金240万元,村民自筹120万元,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新建架豆大棚157座。2020至2021年,高栅子村又实施“高栅子设施架豆园区建设”项目,园区大棚总数达到187座。2021年,园区年纯收入达到327万元。
大棚架豆品质高、行情好,让村民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极大调动了高栅子村村民发展设施架豆产业的积极性。“今年,村里架豆大棚数量已经变成了270座。每座大棚能产架豆约1500公斤。每公斤架豆能卖10至12元……”在高栅子村村委会,范德智笑着算起了今年的账。他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高栅子架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客商将我们的架豆运往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以及河北省其他地市,由于品质优良,至今没出现过滞销现象。”
“我今年已经59岁了,我觉得我是老当益壮,还能带着村民们再冲一冲。”范德智说,高栅子村共有耕地1975亩,除去山地,适合建设大棚的尚有近千亩,“下一步,我们计划逐步实现大棚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争取让村民们的年收入突破3万元。”(左文婷 杨静 王怡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