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净赚500亿,山东姑娘在小县城,把棺材卖到欧洲,在海外生意火爆
草稿2025-06-05 09:00
5.1 净赚500亿,山东姑娘在小县城,把棺材卖到欧洲,在海外生意火爆
你知道欧洲最受欢迎的家居用品是什么吗?
不是宜家沙发,不是德国厨具,而是中国山东曹县的棺材。
是的,正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看起来黯淡的东西,现在正以每月3万套的速度横渡大海,成为欧洲中产阶级家庭的新宠儿。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东方神秘盒子”在欧洲各地销售,其实是一个90岁的山东女孩刘女士,她和一个团队在小贤镇无聊地致富,去年仅棺材出口就赚了近500亿美元。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你可能会问:中国人无法避免的棺材怎么能让外国人急于付款?从2016年开始,我们必须谈论它。
当时在曹县一家传统棺材厂做外贸文件的刘女士发现,日本客户的订单有一个奇怪的要求——棺材不能是传统的中国形状,而应该改成欧洲风格的盒子。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棺材”被带到日本后,实际上被放在客厅里存放家具。这一发现就像打了刘太太的闪电:原来在外国人眼里,棺材根本不是丧葬品!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随着这一惊人的发现,刘女士开始疯狂地研究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她发现日本人有一种“末世文化”,并在60岁时开始为自己的后遗症做准备。
德国人用棺材作为遗物,祖父用孙子,然后用它;比利时人甚至建立了一家棺材咖啡店,试图躺在棺材里喝拿铁。最重要的是瑞典,宜家去年推出的组合棺材直接出售,因为人们认为“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些神奇的现实让刘女士意识到,在国外市场上,棺材只是一个被低估的自制蓝海。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但事实上,要打开欧洲市场,只有传统的曹县纸棺材,刘编译棺材不能。
刘女士和她的设计团队开始研究欧洲人的惊人需求:为了让意大利人在棺材上雕刻文艺复兴时期的图案,法国人需要内置蓝牙扬声器来播放“粉红色生活”,荷兰客户甚至寄来图纸,将其变成可以用作书柜的变形模型。
英国的命令阻止了教师们把棺材放在酒柜里,因为“每年万圣节都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刘女士的工厂开始了技术革命。他们通过制造奢侈品的过程制作棺材:意大利皮包,德国无声滚筒,甚至棺材的智能温度控制系统。
有一个棺材出售给挪威极光爱好者,棺材盖直接内置在LED屏幕上播放极光视频,广告语言是“躺下追逐极光”。
这些操作导致曹县棺材的出口价格从300元飙升至3000欧元,而最昂贵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公主棺材”甚至以2万欧元的价格售出,超过许多欧洲人在六个月内的价格。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但真正封印刘女士团队的是他们发明的“盲盒棺材”游戏。
2019年,他们在亚马逊推出了Coffin Mystery Box,以意外获得一个999欧元的设计师棺材,可能是在《梵高之星》或《惊奇漫画》中。这个看似死板的想法实际上吸引了10万名欧洲年轻人购买,许多人买了它,打开盒子寄TikTok。
有英国网络红现场打开盲盒子打开“热棺材”-它真的配备了电磁炉和锅,视频直接播放超过1亿。刘女士后来透露,卖棺材是什么,只是卖社会钱。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要说最绝对的话,你还必须考虑他们开发的“永恒系列”。
与瑞典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将棺材内胆汁制成能够保存DNA的特殊材料,广告中写道:“让后代随时复活你。
这个想法听起来像科幻小说,在害怕欧洲富人死亡的情况下疯狂地出售,一位瑞士客户一次订购了12个,说他们会为全家准备好的。现在,该系列每年为公司带来20亿美元的收入,刘女士嘲笑道:“我们卖的不是死亡,而是永恒的网络。
点击输入图像描述(最多18个单词)
你可能认为这些操作相当神奇,但刘小姐的团队在营销上更疯狂。
当他们赞助巴黎家庭展时,他们将展台变成了“死亡体验室”,躺在棺材里的观众可以闻到基于他们一生偏好的气味——威士忌橡木桶的气味和咖啡控制的拿铁的气味。
这一计划导致了欧洲媒体的集体崛起,
《费加罗报》头版标题是《中国人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死》。后来连罗马教皇都收到定制款——带自动升降机的镀金棺材,现在摆在梵蒂冈当艺术品展览。
当然,爆火背后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血泪史。
刘女士回忆最初去德国参展时,展位三天没一个人敢靠近,保洁阿姨看见棺材直接报警。后来她们想出的损招是:雇当地大学生穿着死神cos服躺棺材里玩手机,路过的人好奇围观,大学生就跳出来安利"这比沙发舒服多了"。这种地狱营销反而引爆话题,德国电视台连夜来做专题报道。
现在刘女士的工厂已经垄断欧洲90%的棺材市场,但她们又捣鼓起新花样。
去年推出的"人生盲盒"服务,让客户提前录好遗嘱和人生故事存在棺材芯片里,等死后自动播放。
有对英国夫妇买了"吵架棺",死后每次开棺就播放他们当年的吵架录音,子女们边哭边笑说"终于又听到爸妈斗嘴了"。这种服务单笔收费高达50万,订单却排到三年后。
回看这场魔幻的棺材出海记,表面看是文化差异造就的商机,内核其实是刘女士团队对死亡经济的重新定义。
当国内同行还在拼价格战,她们早就把棺材做成了情感载体——挪威渔民要求棺木用沉船木料,意大利歌剧迷要把《图兰朵》乐谱刻满棺盖。
刘女士有句话说得精辟:"欧洲人买的不是装遗体的盒子,是能传承故事的生命容器。"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曹县棺材能杀疯欧洲了吧?
下次在宜家看见标价2万的"北欧极简风生命收纳柜",别惊讶,那很可能就来自刘女士的县城工厂。
毕竟在这个魔幻的跨境电商时代,连死亡都能做成盲盒,还有什么生意不能重新发明一遍呢?
只是不知道欧洲的殡葬师们会不会抱怨:这些中国棺材好看是好看,就是太结实了,严重影响回头客生意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