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航空展上的一个细节,让远隔重洋的美军目瞪口呆。歼-20隐身战斗机完成系列飞行任务返回停机坪后,维修技师手持无尘布直接对机体表面进行擦拭。这一看似常规的机务维护操作,在美军眼中却近乎“鲁莽”,因为他们的F-22和F-35隐身战机从不敢如此操作。
![]()
美军的困惑并非没有缘由,答案恰恰藏在歼-20身上那层只有1丝米厚度的看似普通的隐身涂层里,这层技术含量极高的材料,正折射出中国在航空隐身领域的跨越式突破。
隐身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缩减飞行器的目标特征信息,降低被敌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从而提升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攻击突然性。其中,隐身涂层作为材料隐身的关键组成,直接决定着战机的隐身效果。与普通军用飞机的底漆、面漆不同,隐身涂层并非单纯起到防护作用,而是承担着吸收雷达波、抑制红外信号的核心功能,其性能直接关联战机的战场生存力。
![]()
根据功能差异,隐身涂层可分为雷达隐身、红外隐身以及红外 - 雷达兼容隐身三类,分别对应吸收电磁能转化为热能、降低红外发射率、兼顾两种功能等核心作用,每一种类型的研发都需要攻克大量技术难关。
正因为功能特殊,隐身涂层向来以“娇贵”著称。在储存、运输和训练过程中,温度变化、湿度波动、气流摩擦等外界因素,都可能导致涂层出现磨损、开裂、老化甚至脱落,进而严重影响隐身性能。这一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空军共同面临的挑战。
美军的F-22隐身战机对此感受尤为深刻,该机采用的AMNS隐身涂层,在实际使用中频繁出现各类损伤,迫使美军不得不为F-22配备恒温恒湿的专用机库。更令人咋舌的是,F-22每飞行1小时,后续的涂层检测、清洗、修复等维护工作就需要超过30小时;若涉及基地级维修中的涂层褪除换新,更是需要耗费数天时间。如何提升涂层耐用性、降低维护成本,长期以来都是美军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也难怪他们会对歼-20的维护方式感到不可思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