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日本房地产市场崩盘,东京都心区的地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下跌超过80%,这场危机让数百万家庭陷入困境,也彻底改变了日本社会的运行方式。
![]()
要理解这场危机,得从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说起,二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但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制造业,经济迅速复苏,到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时,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80年代的日本确实风光,索尼的随身听风靡全球,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日立、松下的电器占领了各国商场,1985年,日本的人均GDP已经接近美国水平。
但正是这种快速发展埋下了隐患,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五国财长签署“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以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
![]()
协议签署后,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250日元,一路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这让日本出口企业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竞争力下降,出口订单开始减少。
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做了一个关键决定:大幅降低利率,从1986年到1987年,日本央行连续5次降息,基准利率从5%降到2.5%。
低利率让借钱变得容易,大量资金不再流向实体经济,而是涌入股市和房地产,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3万点飙升至1989年底的3.9万点。
![]()
房地产更是疯狂,1986年到1990年间,东京商业区的地价上涨了3倍,住宅区地价也翻了一番,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把东京23区的土地卖掉,能买下整个美国加州。
银行在这场狂热中推波助澜,它们不仅大量发放房地产贷款,还降低了审核标准,有些贷款甚至不需要首付,银行愿意按房产估值的100%甚至120%放贷。
普通上班族也被卷入这场游戏,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职员1987年在东京郊区买了一套60平米的公寓,首付只付了10%,剩下的全靠贷款,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地价一直在涨,等过几年卖掉,不仅能还清贷款,还能赚一笔。
![]()
这种想法在当时非常普遍,房地产公司在广告里宣称“东京的地价永远不会下跌”,媒体上充斥着各种投资致富的故事,连便利店的收银员都在讨论该买哪个区的房子。
但泡沫终究是泡沫,1989年5月,日本央行开始加息,从2.5%一路加到1990年的6%,紧接着大藏省出台规定,严格限制银行向房地产行业放贷。
1990年初,东京股市开始下跌,到当年10月,日经指数已跌破2万点,蒸发了40%的市值,房地产市场紧随其后,从1991年开始进入漫长的下跌通道。
那位买房的银行职员原本计划1992年把房子卖掉,结果发现根本卖不出去,等到1995年勉强找到买家时,成交价只有当初买入价的一半,他还欠银行3000多万日元的贷款,而房子已经不值这个价了。
![]()
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1991年到2000年间,日本有超过140万家庭因为无力偿还房贷而破产,一些背负巨债的人选择了极端方式,1998年日本自杀人数突破3万人,创下战后新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经济压力有关。
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三菱地所1989年花14亿美元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这笔投资后来成了典型的失败案例,到1995年三菱不得不宣布破产重组时,这栋建筑的估值已经缩水了一半。
银行业受到的冲击最严重,大量房地产贷款变成坏账,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1997年北海道拓殖银行倒闭,这是日本战后首次有主要银行破产,接下来几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债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
![]()
到1998年,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总额达到87.5万亿日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7%,政府不得不动用公共资金救助银行,但经济依然持续低迷。
这场危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账面上的损失,日本人的消费习惯彻底改变了,泡沫时期买名牌包、吃法餐、去夜店的生活方式成了过去时,节俭和储蓄重新成为主流。
年轻人对买房的态度也变了,过去日本人认为拥有自己的房子是人生必需品,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长期租房,2020年的调查显示,东京30岁以下年轻人的购房率不到15%。
![]()
职场文化也受到冲击,泡沫破裂后,日本企业开始裁员和重组,曾经的“终身雇佣制”逐渐瓦解,非正式员工的比例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20年的38%。
房地产市场用了二十多年才稳定下来,东京的房价直到2013年才停止下跌,但即使到今天,很多区域的房价仍未回到1991年的水平。
不过日本也从这场危机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既然制造业和房地产都不灵了,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反而发展起来,日本动漫产业在90年代蓬勃发展,Pokemon、龙珠等作品风靡全球。
旅游业也成了重要支柱,日本政府简化签证手续,发展观光资源,2019年访日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
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领域也成了新的增长点,面对老龄化社会,日本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护理体系,相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回头看这段历史,几个教训特别明显,首先是货币政策不能过于激进,无论是大幅降息还是快速加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其次是要警惕资产价格和实体经济的脱节,当房价涨幅远超居民收入增长时,就该敲响警钟了。
再有就是金融监管必须跟上,日本泡沫时期银行放贷太随意,缺乏风险控制,最后导致系统性危机。
![]()
最重要的是,社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资产增值上,实体经济才是根本,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是长久之道。
日本用三十多年的代价换来这些认识,现在的日本社会更加务实和保守,人们学会了量入为出,不再追求虚幻的一夜暴富。
这场危机虽然过去了,但它留下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走在东京街头,那些建于泡沫时期的豪华大楼还在,只是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热闹。
![]()
“好家伙,看完日本房产泡沫的经历,背后直冒冷汗,这不就是典型的“上头时觉得能上天,摔下来才知道疼”吗?我姑父90年代在日本打工,他说那时候日本人打车都挥舞着万元大钞让司机别找零,结果泡沫一破,好多白领晚上偷偷开出租车还贷。”
“最惨的是那些高位接盘的中年人,房子成了负资产,离婚率飙升,真是应了那句话“凭运气赚的钱,最终靠实力亏光”。”
“要我说啊,当时日本人都被“土地神话”洗脑了,想想也挺可怕的,连便利店店员都在讨论炒地皮,这跟2015年A股冲5000点时连扫地大妈都聊K线图有啥区别?银行更是帮凶,放贷比发传单还随意,最后全民埋单。”
“那个退休老师1300万的地最后只卖10万日元,简直杀人诛心!要换成我,估计也得崩溃。”
“不过日本人的韧性确实服气,崩盘后愣是靠产业转型熬过来了,索尼、松下这些企业能放下身段搞技术升级,普通人也学会踏实过日子。”
“现在年轻人宁愿把钱花在旅游、动漫上也不盲目买房,这种消费观其实更健康。”
“话说回来,要不是泡沫破得彻底,日本现在可能还在沉迷金融游戏,哪来的任天堂、优衣库这些全球品牌? 但教训也是真血淋淋。”
“政府调控慢半拍、银行无底线放贷、全民投机狂热——这三件套放在哪个国家都是灾难配方,特别现在某些地方房价涨得邪乎,居然还有人喊“这次不一样”,历史果然就是个循环播放器。”
如果你生活在1990年的东京,是会跟着疯狂炒房,还是坚持现金为王?面对现在某些魔幻的房价,你觉得普通人该怎么避免被割韭菜?评论区等高手支招!
信源:日本房价暴跌的教训——《北京房地产》 2007年第9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