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见过这样的家庭?晚饭桌上,筷子碰碗的声音都比人说话响——爸爸盯着手机刷新闻,问一句“今天工作累不累”,他就“嗯”一声;妈妈一边给孩子夹菜,一边不停说“你这作业咋又错三道?明天考试再这样咋办”;孩子扒拉两口饭,撂下一句“我吃饱了”,转身就躲回房间关上门,留着妈妈在客厅叹气,爸爸依旧盯着手机屏幕。
![]()
其实很多家庭的内耗,不是因为有多大矛盾,就是困在这三个状态里:爸沉默、妈唠叨、娃逃避,像个绕不开的圈,越缠越紧。
先说说爸爸的沉默。不是说爸爸不爱家,很多时候是他不知道咋开口。就拿我同事老周来说,他每天早出晚归跑业务,想跟儿子聊聊学校的事,张嘴就是“今天上课认真听了没”,儿子要么“嗯”,要么“还行”,两句话就冷了场。后来老周干脆不问了,回家就坐沙发上刷手机,觉得“只要我挣钱养家,就是对家里负责”。可妈妈看在眼里急啊,总说“你就不能跟孩子多说两句?家里跟没你似的”,老周听了也委屈:“我说了他也不搭理,还不如不说。”其实爸爸的沉默,就像给家里盖了层玻璃,看着在跟前,心却没贴在一起——孩子需要的是“爸,今天我打球赢了”能得到一句“厉害啊”,而不是只会问成绩;妈妈需要的是“今天菜挺香”,而不是只剩自己在厨房忙、在客厅说。
再说说妈妈的唠叨。我以前也跟我姐聊过,她总说“我也不想唠叨,可我不说谁管?”每天早上催孩子起床、吃早饭,晚上催作业、洗澡,还要盯着老公别忘交物业费、别把脏袜子扔沙发上。她跟我姐夫说“你多管管孩子”,姐夫要么说“你比我懂”,要么说“孩子不听我的”,最后所有事都落她身上。心里的焦虑没处说,只能对着孩子、老公不停念叨。可越念叨越没效果——孩子听见“作业”俩字就捂耳朵,老公听见“袜子”就躲进书房。其实妈妈的唠叨,更像一种“求救信号”:我太累了,想有人搭把手,想有人听听我说话,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扛着所有事。
最后是孩子的逃避。孩子夹在中间最难受:爸爸不怎么说话,想说点开心的、委屈的,都觉得“跟他说也没用”;妈妈一开口就是学习、成绩,哪怕在学校受了欺负,跟妈妈说“今天有人欺负我”,妈妈可能先问“是不是你先惹人家了”,而不是先问“你疼不疼”。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想说了——跟爸妈说不如跟同学聊,跟同学聊不如躲进游戏里。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以前还会跟妈妈说“今天老师夸我画画好”,后来妈妈总说“画画好有啥用?数学考90分再说”,孩子慢慢就不分享了,放学回家就关房门,妈妈越敲门,他越不开。
其实啊,这不是谁的错——爸爸不是不想管,是没找对跟家人说话的方式;妈妈不是爱唠叨,是心里的压力没处放;孩子不是故意躲,是没在爸妈那找到能好好说话的地方。
要是爸爸能多主动说一句“今天我看到个好玩的事,跟你们说说”,要是妈妈能少催一句,多问一句“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要是孩子能试着跟爸妈说“我其实想跟你们聊聊天”,或许那个绕着的圈,就能松一点。家庭里最怕的不是有分歧,是明明住在一个屋檐下,却像隔着老远——你不说,我不问,最后把好好的家,过成了“各过各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