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个前同事,叫阿伟,人很聪明,做事也卖力。
每天看他从早忙到晚,不是在回邮件,就是在各个会议室之间穿梭。
起初我以为他这样拼命,离升职加薪肯定不远了。
后来过了三年,他还没动静,然后我才发现,阿伟的努力,可能都是“假性勤奋”。
纽波特说:“深度工作,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它能将你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最终产出高价值的成果。”
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往往就藏在他工作的深度里。
![]()
01
我表妹晓静刚毕业时也掉进过这个坑。
那时她在一家设计公司,总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
一边听着播客,一边画着图;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找着灵感。
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总是被老板批评“缺乏思考的深度”。
一次,公司竞标一个大项目,要求三天内拿出初稿。
晓静又是熬了好几个通宵,但交上去的方案,逻辑混乱,细节粗糙。
老板看着她厚厚的黑眼圈,没有一点同情,反而直接把项目交给了别人。
网上有个扎心的问题: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出来打拼,靠的是不可替代的价值,是解决复杂问题的硬核能力。
如果你总是被琐事牵着鼻子走,你给外界传递的信息就是——你能力有限。
职场只筛选价值,不体谅辛苦,没有公司愿意把核心任务,交给一个无法专注产出的员工。
你沉不下心,就抓不住真正的机会。
![]()
02
有一年,比尔·盖茨从微软的日常管理中抽身。
他每年都会进行两次为期一周的“思考周”,把自己关在湖边的小木屋里。
没有网络,没有打扰,只有大量的书籍和论文。
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高强度的阅读和思考,许多对微软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战略,都诞生于此。
在他看来,远离喧嚣,才能听见内心和未来的声音。
一个人只有先屏蔽掉干扰,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知名博主Scalers,在他的文章里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作为一名程序员,他早期也和大家一样,写会儿代码,刷会儿手机。
后来他发现,这种工作方式效率极低,bug还特别多。
他开始强制自己进入“沉浸模式”。
每天上午,他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关掉所有社交软件,戴上降噪耳机,专注编程两到三个小时。
虽然每天“消失”了一段时间,但他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却远超从前。
Scalers有句话说得很实在:
“成长,不是靠时间熬出来的,而是靠心无旁骛的深度思考和刻意练习磨出来的。”
当你有了“价值优先”的意识,就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深度永远比广度更重要。
电影《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创造Facebook初期,也曾是个沉迷派对的大学生。
但他很快意识到,要想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必须投入极度的专注。
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废寝忘食地写代码,对外界的一切邀约和干扰都置之不理。
正是那段心无旁骛的“深度工作”时期,为他日后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少一些浅尝辄辄的应付,多一些全力以赴的投入,成长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
03
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
他们把学生分成A、B两组,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有难度的论文。
对A组学生,研究人员不做任何干预。
结果A组很多人,写几句就去看看手机,或者跟旁边的人聊聊天,思路不断被打断。
最后交上来的论文,要么质量平平,要么干脆没写完。
相比之下,B组学生完成得就很好。
不仅论文质量远超A组,很多人还提前交了卷。
A、B两组结果之所以天差地别,就在于研究人员事先要求B组学生:“在写作的这段时间里,你们必须断开网络,不能进行任何与论文无关的活动。”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专注力,是决定产出质量的关键变量。
能够深度工作的人,思维连贯,思考深入,更容易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
再加上这样的人能持续产出价值,会获得更多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精英日课》的作者万维钢,讲过两种不同的努力模式。
一种是“线性的努力”,就像搬砖,搬一块有一块的钱,不搬就没钱,天花板很低。
另一种是“指数级的努力”,即通过深度工作,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这个技能一旦成型,就能带来不成比例的巨大回报。
比如一个作家,花一年时间深度打磨,写出一部畅销书,带来的名声和版税,可能超过他写十年普通文章的总和。
一个工程师,花半年时间深度钻研,攻克一个核心技术,带来的晋升和认可,远超他做十年常规项目的积累。
万维钢用这个模型提醒我们:一定要用深度工作,来撬动人生的复利。
![]()
网上有个比喻,很贴切。
普通人的努力,像一个灯泡,光芒四射,但能量分散,只能照亮一小片地方。
而高手的努力,像一束激光,能量高度集中,可以穿透钢板。
成长也是如此。
你天赋再好,时间再多,但如果精力是分散的,就很难取得突破。
真正能实现跃迁的人,永远都懂得用深度工作,来代替广度上的瞎忙。
能够屏蔽干扰,人才能沉淀自己,厚积薄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