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一所好大学该是什么模样”,答案或许藏在学生眼里的光里—— 是科研中突破瓶颈的雀跃,是竞赛里拿下奖项的坚定,是毕业时走向行业前沿的从容。
在北京邮电大学,这份“让成长有迹可循”的育人温度,早已渗透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从挑战杯赛场上的集体突围,到“华为天才少年”的个人绽放,这所“信息黄埔”用实践证明:好大学的核心,永远是让每个学子都能在这里找到成长的节奏。
![]()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赛场,是北邮育人特色最鲜活的注脚。18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主体赛 4个项目全部获奖、专项赛斩获3项特等奖。
电子工程学院团队攻坚“灵境幻视”全息显示系统时,指导教授陪着学生熬过无数个调试光路的深夜,从理论建模到器件突破,一步步破解 “显示深度不足” 的行业难题;国际学院开发启发式教学智能体平台,导师带领团队走遍多所中小学,把“教育数字化”的抽象概念,变成服务5.1万师生的具体解决方案,这一平台最后还获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的称赞。
![]()
北邮推行的“以赛促学”,从来不是为了比赛去比赛,而是把竞赛当作知识转化的“练兵场”:百余场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多轮模拟答辩锤炼表达能力,619个挖掘培育的项目、4064名参与学生,本质上是让每个愿意探索的学子,都能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这里,老师是领航人。他们用自己的学术视野,帮学生避开科研路上的弯路;用多年的实践经验,教学生如何把技术痛点变成创新亮点,而这正是北邮竞赛成果背后最坚实的支撑。
![]()
如果说挑战杯是北邮育人成果的“集体亮相”,那么宋裕琛的成长故事,便是这所学校精细化培育的“微观切片”。2025年3月,这位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成为北邮首位“华为天才少年”,10篇SCI顶刊论文、380余次谷歌学术引用的成绩背后,藏着北邮为学子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
本科时的小班制教学,让他能和教授围坐在一起探讨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的细节,避免了“大班课里听不清、问不明”的困境;科研导论课上,老师用一个个行业案例点燃他对智能光通信的兴趣,让科研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触手可及;入选“叶培大创新创业实验班”后,王丹石老师的课题组更是为他打开了科研大门,从首个大创项目到博士阶段的技术突破,导师始终在关键节点为他“把方向、解难题”。
![]()
北邮的育人智慧,就在于不搞“一刀切”的培养 。它知道有些学生适合在竞赛中锤炼协作能力,有些学生擅长在实验室深耕理论,于是便搭建起多元的成长平台: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机会、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资深教授的一对一指导,这些资源是每个有追求的学子都能抓住的“成长机会”。
宋裕琛的成功,本质上是北邮“因材施教”理念的必然结果。当学校愿意倾听每个学生的需求,愿意为不同特质的学子搭建平台,自然能让才华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
其实,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值得托付,不必只看光鲜的排名或气派的建筑,更要看它能否回答一个问题:“在这里,我的成长能被看见吗?”在北京邮电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有帮你把创意变成现实的竞赛平台,有带你探索学术前沿的导师团队,更有让你接触行业实践的资源渠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