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见过一些家庭,父母月薪五千,却敢给孩子买一万的手机。
也见过一些家庭,自己省吃俭用,却舍得让孩子一身上下全是名牌。
他们管这叫“富养”。
他们以为,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能让孩子有自信有底气,将来能有出息。
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种最要命的教育方式。
这种“假性富养”,很少能培养出真正的“精英”。
![]()
第一:用“物质”的过度满足,摧毁了孩子的“欲望”。
人性最底层的驱动力是什么?
是“欲望”。是“我想要”,是“我得不到”。
一个孩子,他想要一个新玩具,但他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他就会想办法,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得——比如考个好成绩,或者攒很久的零花钱。
这个“求而不得”再到“努力获得”的过程,恰恰是在培养他最宝贵的品质:目标感、延迟满足和为了目标不懈努力的能力。
而“假性富养”的家庭,在做什么?
他们在做一件最可怕的事——阉割孩子的欲望。
孩子还没开口,父母已经把最好的都堆到了他面前。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轻易得到一切。
久而久之,他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他会失去“想要”的能力。
一个没有欲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孩子,你指望他将来,能有什么奋斗精神?能有什么野心去开创自己的事业?
不可能。
你用物质,填满了他的童年。
也用物质,堵死了他未来的路。
![]()
第二:用“包办”一切的爱,废掉了孩子的“双手”。
在“假性富养”的家庭里,孩子是“神”。
是全家重点保护的一级残废。
他不用做任何家务,因为“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他在学校跟同学闹了矛盾,父母第一时间冲到学校,去替他“讨回公道”。
他毕业找不到工作,父母又开始托关系、找门路,为他铺好一切。
这种“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无菌罩”。
废掉了他的“生存能力”。
我见过一个最夸张的例子。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名校毕业,但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没一个能超过三个月。
为什么?因为他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都搞不定。在家里,他被父母宠上了天。到了社会,谁还把他当巨婴?
“包办”的爱,剥夺了孩子亲身去体验这个真实世界的权利。
他没有挨过饿,所以不知道粮食的珍贵。
他没有受过挫,所以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
他没有碰过壁,所以不知道人性的复杂。
一个连自己的鞋带都不会系的王子,走不出城堡的。
![]()
第三:用“讲道理”的勤奋,掩盖了“做榜样”的懒惰。
这是“假性富养”家庭,最隐蔽,也最虚伪的一点。
这种家庭的父母,往往自己活得一塌糊涂。
自己天天在家刷手机、打麻将,却要求孩子要“天天向上”。
自己遇到一点事就抱怨、退缩,却要求孩子要“坚强勇敢”。
自己从不读书,知识结构停留在二十年前,却要求孩子要“博览群书”。
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转嫁”自己人生的失败。
他们用嘴上的勤奋(不停地讲道理),来掩盖自己行动上的懒惰(从不自我提升)。
这种教育,有多可笑?
孩子不是傻子。
他看得见。
你活成的样子,就是他能接触到的,最真实的“教材”。
你言行不一,你讲再多正确的道理,一点用处也没有。
![]()
结语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富养”?
从来不是物质上的堆砌。
而是三样东西:
欲望的唤醒:让他知道,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去争取。
双手的锻炼:让他去摔跤,去犯错,去亲身体验这个世界的粗糙。
精神的引领:你,活成一道光,去照亮他。
别再用那些廉价的、自以为是的“假性富养”,去毁掉你的孩子了。
你今天在教育上偷的每一个懒,将来都会变成孩子走向社会时,挨的每一个耳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