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蓝字,关注慧跑

这些年晓明哥陪着大家备战马拉松、练耐力,见过不少跑友明明很努力,却要么受伤停跑,要么成绩上不去——其实多半是踩了训练里的“隐形坑”。今天就把最常见的9个错误拎出来,咱们一个个说透,避开这些,你离目标只会更近!
一、没计划就瞎跑,等于白忙活
不少跑友总爱“跟着感觉跑”:朋友跑快就跟风冲,朋友用啥训练计划就抄来用,甚至连跑量都凭心情定。可没个针对性计划,就像盖房子瞎堆砖块——看着每天都在跑,实则离“完赛”、“达标”的目标越来越远。
不知道目的地,就永远到不了。不管是首马还是计划PB,先定个靠谱计划,比瞎跑高效10倍。
二、“大干快上”猛加量,伤病必找你
总有人盼着“练得越狠,进步越快”:这周刚跑了40公里,下周直接冲75;间歇跑原计划5组,结果擅自做主又多跑5组,认为这样才算练到了。可肌肉、肌腱、骨骼哪跟得上这节奏?短时间内超身体承受力,肌肉酸疼、跟腱炎、骨微损伤全来了——“大干快上”可是运动损伤的头号元凶,循序渐进才是耐力训练的王道。
三、跑快或跑慢,都得看“训练目的”
好多跑友搞不清“每种训练该跑多快”:轻松跑时使劲提速,觉得“跑慢了没效果”;间歇跑时头两趟全力跑快,后面几趟速度跟不上要求。其实轻松跑要“慢到能边跑边聊天”,拼速度只会加负担;间歇跑就得“有纪律,每趟速度要按照要求,不提速,也不放掉,最后几趟累到咬牙坚持”,不然收不到训练的效果。按训练目的定速度,有氧、速度才能全面涨。
四、光练长距离,漏了“长距离马拉松比赛配速跑”
新手备战马拉松,常犯一个错:只盯着“LSD”,却漏掉了关键的“长距离马拉松比赛配速跑练习”。要知道,长距离马拉松比赛配速跑(新手16公里,高手~24公里,总用时不超过110分钟)不仅能提快速跑时的有氧能力,还能练意志,比赛时才扛得住强度。
五、爱跑间歇,却丢了有氧基础
不少跑得快的跑友,总沉迷间歇跑的“爽感”,觉得“有氧跑太慢,没用”。可有氧就像房子的地基——地基不牢,再华丽的“间歇楼层”也会塌。先把有氧跑扎实(比如每周多练几次轻松有氧),让线粒体、毛细血管先“成长”,再练间歇,抗疲劳能力和速度提升才会更明显。
六、周跑量太少,长距离扛不住
别以为马拉松“靠周末一次长距离就行”!周跑量不够,周末突然从8公里跳到24公里,身体肯定扛不住——短期可能没事,时间一长必受伤。理想状态是:长距离跑不超过周跑量的1/4~1/3,比如周跑96公里,长距离最多跑32公里。周中再加次中长距离(长距离的65%-75%),负担均匀了,才不容易出问题。
七、反复受伤,先反思训练
反复受伤的根源是训练——要么加量太快,要么强度超标。先回头看看自己的训练计划:是不是上周跑量猛涨了?是不是间歇跑太频繁了?先揪出训练的问题,才能走出反复受伤的怪圈。
八、忽略比赛条件,赛场准掉链
备战马拉松,“模拟比赛”比啥都重要!好多跑友栽在这些细节上:比赛时喝从没试过的运动饮料,结果肠胃翻江倒海;要跑炎热的赛事,却只在凉快天练,到赛场根本扛不住;连赛道地图、坡度都不看,跑起来才发现全是坡。记住:训练时就用赛事同款补给、跟着赛事天气练、提前研究赛道,到了赛场才不会慌。
九、训练后不吃,恢复全白费
训练完忙着接孩子、赶饭局,忘了吃东西?这可亏大了!训练后30分钟到1小时内,得赶紧补碳水(比如香蕉、面包)回能量,再加蛋白质(比如鸡蛋、牛奶)修肌肉。不然不仅恢复慢,第二天跑步还没力气,等于白练一场。
小结
各位跑友,耐力训练没有“捷径”,避开这些坑,按规律来,不仅能少受伤,还能真正享受跑步的快乐。下次咱们再聊聊“怎么制定靠谱的训练计划”,你们平时训练中,有没有踩过上面的坑?评论区聊聊!
正当我完成这篇文章之时,恰好传来一个喜讯——《无伤跑法》系列丛书精编口袋版正式出版了!这套《无伤跑法1》与《无伤跑法2》精编口袋版不仅携带方便,放在身边就能随时随地翻阅,价格也比原版更亲民,对跑者来说太实用了!
-全文结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