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广德白话文的开拓者,更是广德现代诗第一人
作者:徐厚冰
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八首白话新诗,其中包含《两只蝴蝶》,被视为中国新诗的开端。由此,胡适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而安徽省广德县的陈拜石先生,不仅是广德白话文的开拓者,更是“广德现代诗第一人”。
一、陈拜石其人
《广德县志》载:“民国时期、县人有著述者不多。现知的有钱文选、陈拜石、何独鹤、杨正宗等数人,其作品大多散失、有考者寥寥。”但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发现陈拜石遗作颇多。
陈拜石,生卒年不详,笔名拜石、石,号日韵。清末民国初广德西门郎步街人,作家、诗人。在郎步街创有文学社“憩社”。《木铎周刊》主要撰稿人。与广德人钱存济(名医)、陈觉民(省议员)、苏雨霖(广德诗人)以及在广德任督学的方佛生(作家、诗人)颇有交谊。
夫人,广德城隍庙人,号日狂,有二子
1918年7月,曾在《神州日报上》刊登启事,向文友征集楹联。1919年11月,在《神州日报上》刊登启事,向海内外征集“消寒诗”活动。1920年9月,在《神州日报上》刊登启事,为自己的诗词《和儒卿贤吟弟廿三述怀》征集和韵。三次征集活动均在广德发起,所征集作品均在广德收藏整理成册(第三次征集和韵的作品文集于1921年出版),可惜文集于今无存。
在《木铎周刊》《神州日报上》《绿痕》《盛泽》《绿玉》《余光》《青友》《朝曦》《停云》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诗词一百余篇,内容极其丰富。与梁子赝、陈经楼、陈儒卿等合编有《唱和集》《唱和集续编》诗词集。
![]()
二、杂文
陈拜石的杂文融合议论、抒情、叙事,形式自由。除了少部分是报道了广德地方的奇闻怪事,如《怪犬声》《地保未得怪祖宗》《巨蛇》等;其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广德底层百姓的生活和对社会现象剖析,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的黑暗面,始终聚焦社会弊病与国民性问题,旨在唤醒民众,如《升官》《新南柯》《说以前底话》《同名》《上当》《模范童子》《呆欤抑非呆欤》《工人的待遇》《学界害马》《教育与贫富》等等。
陈拜石的杂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的批判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所表现形式如鲁迅之风。
![]()
三、诗词
1、现代诗又称“白话诗”,是清末以来逐步形成的诗歌形式,以不拘格式、韵律为特征,主张自由表达与意象经营,反映新生活与新思想。陈拜石诗词具有明显的白话诗特征,如《咏猫》中“莫谓此公形似虎,原来具有好心肠”之句,通俗易懂。
从笔者目前所收集陈拜石的诗词五十余首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用了白话文,如《忆旧》《相逢》《纳凉》《中秋偶占》《雪夜》《秋占》《冬日四咏》等,表达方式独特,语言凝,。
2、陈拜石诗词作品内容方面来看,由于其身处在北洋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其诗歌情感深沉,常以深沉的忧思和悲痛的情感贯穿全诗,如《重阳有感》《病中》《十三年元旦书感》《念六感怀》《杂感章念七书怀(三首)》等,基调苍凉沉痛,均体现个人命运与历史变革的交织。
3、自由体诗是五四运动以来,以白话文为写作语言的新体诗歌,突破传统格律限制,融合现代化、大众化与民族化特征,形成自由体为主的现代诗。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陈拜石诗词中仅发现只有一首自由体现代诗。1923年,陈拜石在《儿童周报(上海)》(1923 年 , 第7期 ,5页)上发表了《儿童入校后之希望》新体诗,该诗词反映了读书儿童的天真活泼的特性。这首诗歌,可能是广德最早的自由体现代诗。
![]()
【结语】
陈拜石的作品“文似鲁迅,诗如杜甫”。他立足广德,反映当时广德的百姓生活、社会现象、人文风貌等各个方面,内容极其丰富,开创了广德白话文及现代诗的先河。
然而,关于陈拜石先生的一些生活情况,由于史料的缺失,我们了解甚少。本文仅抛砖引玉,待到拨云见雾之时,对陈拜石的作品我们会读得更懂更深!
讲好广德故事,传播广德文化——
人文广德
欢迎您
![]()
搜集整理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转发此文时,请标明作者及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