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更新进程加速:59个项目、2100亿投资背后的民生与发展逻辑
59个项目与2100亿投资:解码上海城市更新的速度与温度
上海城市更新进入快车道:民生改善与区域发展双线并进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上海城市更新凸显民生温度
上海新一轮大规模更新启动:59个项目将如何改变城市未来?
一场规模空前的城市更新行动正在上海全面展开。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上海市城中村改造项目集中招商推介会,一次性推出了涵盖10个辖区的59个重点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接近3万亩,前期改造投资规模预计达到2100亿元。这笔巨额投入,约占上海2024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5%,其力度与决心可见一斑。这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重塑,更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项战略性工程。
![]()
![]()
与过去相比,本轮城市更新呈现出鲜明的“精细化”和“可持续性”特征。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拆大建”,而是“留、改、拆”并举,更加注重历史风貌保护、产业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根据《上海市“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底,上海将全面启动符合条件的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到2027年,这些项目将基本完成。这一清晰的时间表,为城市面貌的迭代升级按下了快进键。
从空间布局看,改造的主战场正向郊区转移。本次推介的59个项目中,除浦东北蔡、张江的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位于郊区。例如,嘉定区一举推出14个项目,数量为全市之最,这些项目均布局于“两城两区”核心板块及嘉闵线等重要交通廊道沿线,涉及南翔、马陆、江桥等多个街镇。这种布局策略清晰地表明,更新改造与区域产业发展、轨道交通规划紧密衔接,旨在为郊区注入新的活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
浦东北蔡、张江等区域的改造,则紧密结合了上海的核心产业功能。张江科学城的扩容升级,需要更完善的配套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中村改造为此提供了宝贵空间。这种产城融合的导向,确保了更新项目不仅改善居住条件,更能激发区域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从依靠“输血”到具备“造血”能力的转变。
在市中心区域,城市更新则展现出另一种“温度”与“智慧”。由于可供大规模整体开发的土地稀缺,以“局部改造”、“原拆原建”和“零星旧改”为代表的有机更新模式成为主流。徐汇区天钥新村(六期)的改造便是一个生动案例。该项目通过“原拆原建”,将原有的9栋老旧楼房整合重建为4栋现代化新楼,不仅让628户居民实现了“拎马桶”到独立厨卫的居住品质飞跃,更关键的是实现了100%原址回搬,保留了原有的社区邻里关系。这种模式在最大限度保障居民权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
长宁区对武夷路沿线部分老旧房屋启动的协议置换工作,以及黄浦、虹口、静安等区持续推进的零星旧改,都体现了中心城区更新从“拆”到“治”的理念升华。这些举措针对的大多是“小梁薄板”房屋或非成套住宅,改造的核心目标是补齐民生短板,提升消防安全和生活便利性,而非单纯追求经济收益。这背后是上海“全面告别拎马桶”的决心,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尊重,也是对原住民生活权的切实保障。
![]()
当然,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可避免地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房票”制度的稳步推进,引导动迁居民将安置资金定向用于购买商品房,有效助力了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一方面,它为郊区新房市场带来了切实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市区部分具备潜在动迁预期或适合动迁户购入的老旧小区,其市场价格也获得了一定支撑。但需要清醒认识到,本轮更新的核心目标是民生改善与城市功能提升,而非刺激房价。政策设计上强调“造血”能力,意味着更新后的区域需具备长期活力,其带来的资产价值提升将是稳健和可持续的。
![]()
展望未来,上海的城市更新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它与上海“十五五”规划中强调的科技创新主线紧密相连——为前沿产业腾挪空间,为创新人才打造宜居环境。轨交沿线、产业园区周边、历史风貌保护区等将成为更新活力迸发的重点区域。
上海的城市更新,正走出一条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它既关注宏大的经济产业布局,也悉心呵护微观的民生幸福;既追求效率,也留存记忆。这场深刻的城市变革,不仅仅是楼宇的新旧更替,更是城市功能、人居环境、文化底蕴的全面升级,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