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牡丹区小留镇的田野间,一座座百米高的风机巍然矗立。巨大的叶片迎着风缓缓旋转,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呼啸。风机塔下,村民们刚结束上午繁忙的秋播,正三三两两结伴往家走。眼前这幅景象,来自5天前刚并网发电的菏泽牡丹93.75MW风电项目,它也曾是我省“十四五”期间首个开工的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
从几乎一片空白,到产业生态加速形成、新能源装机占比全省第三,菏泽用了5年。
2020年,新能源产业在菏泽“231”特色产业体系中还只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合并称为的“1”,产业基础几乎是一片空白。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量仅有336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菏泽聚焦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围绕助力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全链条布局、全域化推进。
2025年,菏泽新能源装机量跃至744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量63.7%,位居全省第三;产业方面,一个风光储多能互补、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应用“闭环”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
5年间,一块“产业洼地”何以崛起为“绿色高地”?答案藏在黄河岸边的“风”里、沉陷区的“光”里,也藏在无数菏泽人奔跑的脚步中。
前段时间,山东康沃控股有限公司在第138届广交会上再添海外新市场。鲜为人知的是,该企业2019年启动甲醇动力产品的研发后,研发团队曾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了上千次“马拉松”式的实验。目前,该企业陆用甲醇动力系统的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能力已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与企业一样,城市也在寻找突破口。
菏泽有风,有光,更有敢闯敢试的魄力。这片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有巨大的储能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依托资源禀赋,菏泽这场向绿而生的突围就此展开。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双碳’战略任务,大力实施‘四增两减’工程,聚焦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外电做加法,围绕煤炭、煤电低质低效产能做减法,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市发展改革委能源科科长张坤介绍。
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下,5年来,菏泽清洁能源发展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菏泽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量突破530万千瓦。事实上,目前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已达到744万千瓦,是2020年的2.2倍,早已超越原定目标。
5年前,菏泽新能源产业链条存在大量空白。2021年初,菏泽新能源产业规模不足50亿元,全市相关企业屈指可数。
如何补齐短板、从“零”到“链”,成为破局关键。菏泽围绕新能源装备产业需求,多次赴江浙等地开展靶向招商,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谈,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补。通过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通过“链长制”统筹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集聚项目、平台、资金等各类资源,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培育优质企业,建强产业生态。
近年来,菏泽累计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32个、总投资超500亿元。精进电动、英搏尔、海希储能、龙蟠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将北方基地落户菏泽。从储能、锂电项目,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再到风电制造项目,菏泽已初步搭建起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框架。
菏泽新能源产业实现蜕变的背后,还有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到“服务员”的深刻转变。近年来,菏泽尊商爱商氛围浓厚,政府主动靠前服务,营商环境发生根本性扭转,持续完善工作机制,企业有呼、政府必应,服务效能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政企协作”翻开了崭新一页。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源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