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胶州李哥庄镇的一片普通农田旁,矗立着一座外观低调的3层建筑。从外面看,它与普通的楼房并无二致。然而走进去,却仿佛闯入了一部科幻电影——高耸的立体种植架、自动穿梭的机器人、紫光弥漫的种植层、无菌无尘的洁净环境……这里是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
![]()
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 种植的蔬菜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充满未来感的农业工厂,对话生产管理部技术经理李晴,揭秘这座“植物工厂”如何用科技重新定义“种菜”。
仅950平方米,达产后年产180吨
“我们这里一共三层,种植区、观光、研学与办公区。”李晴边走边介绍。令人惊讶的是,这座总建筑面积7000多7000多平方米的工厂,实际种植面积仅950平方米,却能达到传统农业100亩的产量。目前还未达产,达产后将日均产500公斤蔬菜,年产可达180吨。
![]()
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 长在“高楼”上的蔬菜
一楼的一处就是工厂的种植区,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又高耸的“货架”,有三层楼那样高,每个货架的隔层上面都摆着大小统一的“货箱”,很难想象出来,这是在种菜。“我们是立体种植,一共16层,每层28个库位,全年无休生产。”李晴指着眼前高达十几米的种植架说,“你看,我们这里的蔬菜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楼’上。”
![]()
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 种植的蔬菜
这座工厂不仅是本公司智慧农业领域的示范窗口,也是青岛市政府在上合示范区内重点支持的乡村振兴项目。李晴表示,选址在青岛胶州正是看中其区位优势,“未来我们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整套技术、设备和标准。”
洁净度相当于药厂,菜摘下就能吃
在工厂内部,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蔬菜,而是那些“忙碌”的机器人。
![]()
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
“我们一共有6台高架机器人、2台潜伏机器人,它们负责从播种、移栽、加液、采收到运输的全部流程。”李晴指着正在走动的机器人说,“工人只需要在电脑前下达指令,剩下的都由机器人完成。”她举例说,当一批生菜需要加营养液时,系统会自动下发任务,机器人会精准定位到对应库位,将种植箱取下送至加液线,加完液后再送回原处。“整个过程完全无人干预。”
更令人惊叹的是“微模块”设计。每一个种植箱都是一个独立的生长单元,拥有独立的光照、温度、营养液控制系统。“哪怕一个箱子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批次。”李晴说,“这和传统植物工厂整排共用一个营养液循环系统完全不同,避免了交叉污染和整批报废的风险。”
![]()
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
“我们是‘全国首家百万级无菌自动化微模块植物工厂’,整个工厂的洁净度相当于医药工厂的标准。”李晴强调,“这里生产的蔬菜无需清洗,摘下来就能直接吃。”
工厂采用全封闭设计,进风经过多层过滤,内部环境通过多维探头实时监测,确保恒温恒湿、无菌无尘。工人进入需穿戴防护服,而蔬菜从播种到采收,全程不接触外界环境,真正做到“零农残”。
节地又节水,沙漠极地一样种菜
记者在现场看到,种植架上不仅有常见的生菜、油菜、羽衣甘蓝,还有金线莲等高附加值中草药。“金线莲适合在紫光环境下生长,而生菜则需要更多红光。”李晴说,“我们为每种蔬菜定制了专属光配方。”
与传统农业相比,这座植物工厂的节水率高达99%,节地率达80%。“我们采用定量营养液,每7天自动补充一次,几乎不浪费。”李晴说,“而且不受气候影响,沙漠、极地,甚至月球,将来都可以用这种模式种菜。”
目前,工厂生产的菜主要供应富士康内部食堂及部分高端客户。“我们未来会走定制化路线,做高附加值蔬菜,比如韩国高丽参等。”李晴透露。
在李晴看来,这座工厂的意义远不止于生产蔬菜。“我们拥有55项专利,从微模块、立体种植、精准营养、环控系统到全流程自动化,都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她表示,未来公司将重点推动“整体输出”模式,向国内外输出技术、设备和运营标准。“尤其是在极端气候地区,这种模式能实现本地化蔬菜供应,不再依赖长途运输。”
站在三楼的玻璃回廊上,俯瞰下方机器人穿梭、紫光弥漫的种植车间,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精密的生命实验室。这里没有泥土,没有季节,没有病虫害,只有数据、光和营养液。
“这就是农业的未来。”李晴说。
随着气候变化,传统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像青岛上合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科技企业,正用工业思维重新塑造农业——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数据化。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在高楼里种菜、在沙漠里建农场、在太空站培育蔬菜,都将不再是科幻片中的场景。而这一切,已经在这座位于青岛的植物工厂里,悄然成为现实。
链接:
青岛四分之一果蔬来自设施农业
在青岛,像这样的“全国首家”并不少见,这里有众多的现代化农业企业在此生根、开花、结果。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青岛正全面推动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
在莱西市茂芝场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1200亩葡萄种植大棚通过“六统一”管理模式,年销售额达1.2亿元,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0余万元。该产业园创新共富公司模式,推动社会资本下乡、年轻人才返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即墨区金口镇,田瑞集团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6列12层自动化鸡舍,实现1人养15万只蛋鸡。
在即墨区段泊岚镇,牧原建成全省首个6层智能化养猪楼房,节约耕地300多亩。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的大黄鱼,平均月增重是传统模式的1.8倍。
青岛全市设施种植面积达53.7万亩,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600多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还打造了“青农云脑”大数据平台,整合241类涉农数据,构建18个数字应用场景。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5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和150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目前,青岛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列,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市25%的果蔬、90%的肉蛋奶和85%的水产品由设施农业提供,年产量达406.4万吨。
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用数字技术注入新动能,青岛正全力打造全国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城市。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