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生产一线,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却制约着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杨村煤矿将焊接这一传统工序中的“顽固痛点”,打磨成闪耀全国的“创新亮点”,其“一种管道焊接法兰盘快速定位装置”更是在首届全国职工“三创”大赛中斩获三等奖,书写了小改小革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篇章。
破局:五年五代,攻克“毫米级”的执着
法兰盘与管道的焊接是煤矿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其对垂直度的苛刻要求,长期被视为一项“经验活”,也是困扰工匠们的“质量洼地”。
“一套、二点、三校正,反复折腾十分钟”,这是过去焊接工作的真实写照。精度靠眼力,效率靠人力,质量稳定性更是难以保障。杨村煤矿职工刘涛带领其团队决心向这一“老大难”开刀。
他们的攻坚之路,是一条清晰的进化轨迹:
初代破局,诞生了针对单一管径的专用夹具,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证明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
二代提效,打破规格壁垒,一套装置适配两种主要管径,减少了频繁更换工具的烦琐。
三代拓能,灵感源于“花瓣”的层叠设计,巧妙地将三种小规格管道纳入兼容范围,展现了极致的空间利用智慧。
四代精准,核心部件“强磁铁”迎来史诗级升级,从磁片到磁柱,吸附力提升十余倍,奠定了“毫米级”稳定定位的基石。
五代智能,引入电控永磁系统与状态指示灯,实现了“断电即分、状态可视”的智能化跨越,从“好用”迈向“智能”。
这条进化链,环环相扣,每一次迭代都精准命中前代的“缺陷”。最终,成果令人惊叹,定位精度达0.2毫米,焊接效率提升90%,质量合格率稳居99%以上。这不仅是数据的提升,更是将工匠从重复劳动和不确定性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追求极致工艺的底气。
智变:AI赋能,实现“会呼吸”的车间
获奖并非终点,刘涛团队将目标投向“焊得净”这一新挑战。
![]()
传统焊接车间,工人常置身于烟尘环境中,手动调整集烟罩或吸烟设备的位置,工作强度大,影响焊接作业的连续性,设备烟尘捕获率不足50%,环保与健康压力巨大。
杨村煤矿自主研发“AI智能雷达跟踪焊接集烟空间摆臂”装置,这套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眼疾手快的“智能哨兵”,凭借毫米波雷达技术,排除焊接弧光与烟尘干扰,精准锁定三维空间中的焊枪头。多关节设计可在0.15秒内响应,实现360°旋转、灵活升降,让集烟罩如影随形,始终笼罩在焊点最佳位置,实现了从“人找烟”到“罩追焊”的根本性转变。
![]()
同时,支持语音交互,焊接工人只需通过头盔上的无线麦克风发出简洁指令,AI语音识别模块便能瞬间捕捉语音指令,在0.5秒内完成电焊机或集烟设备精准调节。焊工“动口不动手”即可调节设备参数,实现焊接流程“零中断”。
这场变革,使车间从“烟尘弥漫”到“气朗风清”,烟尘捕获率跃升至92.3%以上。同时,智能变频技术让能耗下降超55%,滤芯寿命延长数倍,单台设备年省超1.3万元,实现了环保、健康与降本的多赢,该项目成功入选第一届全国焊接创新创意大赛决赛。
沃土:繁星计划,点亮人人创新的星河
“这份荣誉绝非个人之功,离不开矿、工会和区队搭建的优质平台,离不开团队伙伴们的并肩协作、全力以赴。”获奖后的职工刘涛激动地说。
![]()
“五代管道焊接法兰盘装置”与“AI智能雷达集烟系统”这两颗焊接领域的双子星,之所以能在杨村煤矿冉冉升起,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片精心培育的创新沃土。
“创新之源在基层,活力之根在职工,我们系统性修订奖励办法,让创新者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该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勇表示。
今年以来,该矿实施“繁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每一位普通职工建平台、搭舞台、立擂台,让创新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正是在这种导向下,全矿涌现出“金点子”“小发明”等成果近百项,创造经济效益六百余万元。创新,已从个别能人的“惊鸿一瞥”,转变为全体职工的“繁星满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