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日前,“邹韬奋与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与会者认为,新四军素有“文化之军”之称,邹韬奋的文化实践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本次研讨由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韬奋纪念馆共同主办,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的重要项目之一。会上,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赵书雷、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曹景文分别致辞,并签署共建协议。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以《韬奋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主题,阐释了邹韬奋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深厚渊源。他介绍,1942年11月,邹韬奋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安排下,经东江游击区来到华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参观考察。在这里,邹韬奋看到“老百姓热烈拥护政府,使我对十余年来为民主政治而奔走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邹韬奋到达苏中区党委驻地时,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出门迎接。他回忆:“韬奋先生身穿古铜色呢袍,清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边框眼镜,瘦弱的中等身材,约莫四十来岁。当时,韬奋先生身体欠佳,却还抱病听取我们关于苏中根据地建设的情况介绍。他手里总拿着小本子,一边听,一边记,而且问得很详细,不清楚的地方,往往询问再三。”
当时在苏中三分区工作的路绮,亲耳聆听了邹韬奋面向新四军战士的演讲。他感到,韬奋先生不但给人一个亲切、谦虚的学者印象,而且从其对于国内外局势的明敏锐利的见解和为抗战与民主而斗争的不懈的精神上,还给人一个忠勇、踏实的革命政治家的印象。
陈挥发现,邹韬奋一行沿途的驻地,不是盐舍就是渔村。他主动向当地渔民、盐民作调查研究,除了解生产问题之外,还注意问询建立根据地后带来哪些变化,大家是怎样行使民主权利翻身做主人的。“他和老百姓谈话毫无大人物的架子,总是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他也告诉老百姓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人民受压迫剥削的情况。他讲得那么通俗易懂,实实在在,听他说的人都津津有味。”
![]()
邹韬奋像
立信会计出版社总编辑华春荣表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邹韬奋以出版为阵地,以《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为主战场,将抗日、民主、进步的思想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
在此期间,邹韬奋与立信创始人潘序伦有着诸多思想共鸣,并相互影响、彼此信任,为对方的事业提供了多维度的支持,谱写了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比如,“潘序伦不仅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会计师秘诀》等多篇文章,还常年负责《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的查账业务。邹韬奋在筹办《生活日报》过程中多次与潘序伦商讨公司章程事宜,为二者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皖南事变发生不久,生活书店受到严重打击,仅留下重庆一个分店,其他地方的50多家分店全都被封闭或限期停业。华春荣介绍,1941年6月,潘序伦与生活书店代表徐伯昕携手筹资,创建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这一合作不仅是潘序伦与邹韬奋、徐伯昕等人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再次携手,更是“笔杆子”与“算盘子”在文化抗战线上的有力结合,为保存进步文化力量、服务战时经济需求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此后,在中共南方局的指导下,潘序伦利用社会影响力和图书用品社,通过巧妙运作,与中共地下党共同创办广安中兴造纸厂,为《新华日报》等红色出版机构的纸张供应起到了关键保障作用。
![]()
研讨现场
1949年7月24日,在纪念邹韬奋逝世5周年之际,周恩来提出了“韬奋道路”问题,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认为,邹韬奋之所以能够成功地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文化战士,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在于他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并把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付诸于他的生活、工作实践之中。
黄瑚强调,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邹韬奋认识到,努力于点点滴滴地为读者大众服务,虽然是必不可少的服务民众的重要途径,但只有把服务精神与争取社会正义、谋求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大众服务。也正因为如此,《生活》周刊成为当时最受读者大众欢迎的杂志,创下了15.5万份的最高销售纪录。
原标题:《上海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聚焦“邹韬奋与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夏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