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成 天门山文学
来源:江东子弟高秋成
![]()
发生在马鞍山地区的战争
——吴楚横山之战
公元前570年(周灵王二年,鲁襄公三年)
![]()
濮勇 摄
公元前570年,发生在马鞍山地区的横山之战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变。横山之战展示了一系列军事创新,如水陆协同作战、伏击战术等,这些创新为后来的军事制度变革提供了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变革。同时,横山之战也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为《孙子兵法》等经典兵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横山之战后,随着吴国等新兴国家的崛起,传统的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新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出现,这种变化为后来的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壹】横山之战的历史背景
![]()
濮勇 摄
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成为中原地区的主旋律,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争夺对中原诸侯的控制权。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逐渐崛起,成为影响春秋格局的重要变量。公元前584年,晋国为了削弱楚国,采取“联吴制楚”的战略,派巫臣出使吴国,教吴人使用战车、射箭等战术,并留下其子巫狐庸帮助吴国处理外交事务。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军事实力,使其从楚国的附庸转变为楚国东部的强劲对手。吴国自寿梦(前620年——前561年,姬姓,名寿梦,字熟姑)称王以来,国力日益强盛,已据有今江苏、浙江杭嘉湖平原及安徽江南大片土地,拥有步兵及水军3万余人。吴王寿梦期间,广纳天下良才,楚国、齐国乃至晋国一批能臣武将的精英,纷纷投奔到吴国(如巫臣父子、伍子胥、孙武等),为吴国效力。晋国的支持更使吴国如虎添翼,开始频繁侵扰楚国边境。面对这一局势,楚国决定采取主动进攻,试图一举解决吴国的威胁。
【贰】战争经过
![]()
濮勇 摄
吴楚横山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70年,为雪失地丧师之耻,楚国经数年准备,决定向吴国发起进攻。楚共王派遣令尹子重率兵征伐,让邓廖率300名组甲兵与3000名被练兵的重装部队作为先锋,子重自己则率主力部队随后跟进。
楚军沿长江东下,顺利占领鸠兹(今安徽芜湖东南),并抵达衡山(即今博望区横山,位于当涂城东30公里处)。但吴军提前在横山设下了伏兵,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及自身水战特长,趁楚军立足未稳,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对邓廖所率的楚军前锋主力拦腰切断,然后水陆并出、四面夹击。楚军在吴军突袭下顿时陷入混乱,部队首尾不能相顾,其重装部队优势也难以发挥。一番激战后,楚军遭受重创,邓廖被吴军活捉,最终楚军仅80名组甲兵和300名被练兵得以逃脱 。
而在此期间,因邓廖先头部队前期曾获得部分战斗胜利,捷报频传,致使子重误以为胜券在握,对于前方战败之事毫不知情。吴军取胜后并未停歇,而是立即展开战略反攻,趁楚国军队措手不及,一举拿下吴楚交界的楚国边陲重镇驾邑(今安徽无为)。子重因这场战役失败受到指责,最终忧愤而死。
【叁】 横山之战的历史意义
![]()
濮勇 摄
1.扭转吴楚战略态势:此战是吴楚长期争霸的关键转折点。战前,楚国作为南方霸主,对吴国多呈压制态势;战后,吴国凭借胜利从战略防御转向主动进攻,不仅收复此前失地,还攻占楚国边陲重镇驾邑(今安徽无为),打破了楚国对东南区域的传统掌控,确立了吴国在江淮地区的军事主动权。
2.削弱楚国实力威望:楚军不仅损失“组甲220、被练2700”的精锐兵力(先锋主力覆灭),主帅子重(楚国令尹,最高军政长官)因战败忧愤而死,导致楚国内部军政体系出现动荡。同时,楚国“南方霸主”的威望受重创,周边小国对其向心力减弱,间接为后续晋国、吴国进一步牵制楚国创造了条件。
3.奠定吴国争霸基础:此战验证了吴国经晋国(如巫臣)训练后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吴军结合水战优势与山地伏击的战术成效,增强了其扩张信心。此后吴国持续向西、向南发展,逐步成为春秋中后期能与楚、晋抗衡的强国,为后来吴王阖闾、夫差时期的霸业(如破楚入郢、争霸中原)奠定了重要基础。
4.影响春秋争霸格局:作为晋、吴“联吴制楚”战略的重要成果,横山之战进一步加剧了春秋末期“晋楚争霸”向“多强并立”的格局演变。楚国因东线受制于吴国,难以全力应对与晋国的对抗,晋国则借吴国之力牵制楚国,间接巩固了自身中原霸主地位,而吴国的崛起也让春秋争霸的焦点从黄河流域更多转向江淮流域。
![]()
濮勇 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