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冯·诺依曼探测器”?
![]()
NASA早期构想的星际探测器概念图。
NASA / JHUAPL
1949年,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过一个革命性的构想: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通用构造器(Universal Constructor)”。他认为,一台足够复杂的机器,理论上可以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原材料来复制自己。这一构想为人类想象外星文明如何探索宇宙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现在科学家们也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存在高级的外星文明,那么他们是否已经向银河系发射了无数这种能够自我复制的探测器。
而最新的观点认为,这些探测器可能早就已经进入太阳系,甚至就潜伏在我们眼皮底下——比如月球上,静静地等待人类在跨越某个技术门槛之后,去发现它们。
即使以光速从银河系的一端飞到另一端仍需要大约十万年。这是生命肉体凡胎难以逾越的挑战,但对于探测器而言却“游刃有余”。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的亚历克斯·埃勒里(Alex Ellery)教授指出,文明开始星际探索的最现实动机是生存。它们可能是为了逃离母星衰老的威胁,也可能是为了进行侦察,评估潜在的敌人或朋友。
而冯·诺依曼探测器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也最合理的工具。它们无需生命维持系统,能承受极高的加速度;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像细菌一样“繁殖”。
它们能够利用沿途的资源,如小行星、卫星上的金属和矿物,不断复制自己,使自己的数量以指数级增长。
若真能如此,它们只需几百万年,就能扩散到整个银河系。
埃勒里认为,这些探测器的行动逻辑清晰且高效。
它们首先会锁定富含金属矿物的小行星带和卫星,获取建造材料;然后利用这些资源制造专门的探测子体,对行星系统进行全面侦察。在侦察结果的基础上,它们会选择资源丰富的立足点建立制造中心,然后开始大规模自我复制。一旦庞大的探测器网络建成,它们就会开始长期且详细的侦察,然后建造定居点,或在可能宜居的行星上播撒生命的种子。
埃勒里教授认为,这些探测器很有可能已经来过太阳系。而要找到它们,我们的月球是首选目标。
与小行星相比,月球体积大,引力稳定。且月球表面蕴藏着丰富的铝、硅、铁、钛,以及陨石带来的镍、钴等资源。这些元素足以支撑一个复杂的工业生态。
这些外星探测器可能曾经在月球上建立过核裂变能源站,而这类反应堆运行后会留下独特的核素痕迹,例如钍-232、钕-144或钡-137的特定同位素比例。这些异常的信号可能至今仍然留存在月壤中。
埃勒里称,出于某种意图,这些探测器在消耗了资源后,可能会留下“回礼”:一台高技术的“通用构造器(Universal Constructor)”或其它样品,并将其埋藏在月球上特定金属矿附近,等待一个具备月球采矿和深空探索能力的文明去发现和开启。
随着人类月球探索的脚步不断向前,我们正迎来发现这些文明遗迹的黄金时期。未来的月球勘探者,在寻找水冰和稀有金属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那些异乎寻常的同位素信号、奇特的微结构或疑似的非自然物。
在月球上寻找冯·诺依曼探测器的概念,将搜寻地外文明的视野从遥远的深空拉回到了我们熟悉的太阳系。或许“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这一终极问题的答案,并不在遥远的星辰,而就静静躺在我们的月球上,等待我们去发现。
参考
Technosignatures of self-replicating probes in the solar system
https://arxiv.org/pdf/2510.0008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